2023-06-10 01:01:35 | 阅读: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确定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任务艰巨。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位数极少。对待转化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几何训练,提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予以关注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第8章:幂的运算;第9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第10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第12章:证明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 教学重、难点
1、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是从实际情境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着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难点是在实践与探索小节中通过实例运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整式的乘法及因式分解内容,本来是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这次调整,无疑是将教学难点向前挪移了,对整个初中学习阶段来说,是分散难点,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增加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分寸,切忌这一部分的知识学习变成了学生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分水线。
3、相交线与平行线、轴对称与旋转是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涉及到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平移的观点、垂线及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轴对称、旋转对称、中位线、角平分线、图形的简单变换等相关知识。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确认这些知识的合理性、必然性,并掌握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辅以数学说理,给学生一定的理性训练与图形变换的思想。难点是数学说理(也就是几何证明)。
4、数据的分析一章,简要地介绍了统计数据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相关概念,是使学生学会统计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合理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数值,较为正确地描述所得到的众多数据。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这些数据的具体求法,并让学生掌握在计算机中如何求出它们的具体方法(知识扩展)。
4、课题学习是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在实践探索加深理解有关数学知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与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主要途径,认真研究教材,体会新课标理念,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同时让学生认真学习。
2、通过介绍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趣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享发现快乐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4、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和多种途径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5、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7、进行分层教育的探索,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
首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十课时
第二章 整式的乘法 十课时
第三章 因式分解 十五课时
期中复习及考试 五课时
第四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十五课时
第五章 轴对称与旋转 八课时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十课时
期末复习及考试 十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年级组组工作计划为依据,在全面实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加大教研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结合七年级数学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重要的组合平台,注重四基,讲究工作方法,着重抓落实,努力学习就会有回报教育教学质量。
二、年级情况分析
1、教师:七年级共有6名数学教师,全为男性,中青年教师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战斗力,都尽心尽力工作,团队合作精神好,教学业务水平较高。 2、学生:现有教学班6个,成绩普遍一般,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七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往往容易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并不稳定。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
3、教学策略:(1)重视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能力指导;(2)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指导;(3)重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4)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工作目标
1、深入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
2、转变教学观点,树立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
3、优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课堂教研活动,进行有效性教学。
5、提优补差有成效。
四、工作计划
1、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在开学初组织备课组成员认真学习解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效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加强备课组建设。每周集体备课一次(拟定于每星期四下午第二节),并且有活动记录。目的在常规教学中协调教学进度,交流教学体会,讨论落实“四基”,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备课要备教材、备、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让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融汇到教案和教学中。活动主要内容是:①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难点,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②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教法和学法。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改进教学方法。③精选例题和习题,合理控制作业量,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及时反馈调控。如何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讨论的,力争提高数学科的及格率和优秀率是我们的目标。
3、注重辅导补差,提高教学质量。可在每班挑选学生进行数学兴趣辅导,进行自信心培养,提高学习兴趣,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且为参加数学做好准备。
4、认真做好听课、评课工作,听课节数每学期不少于12节,要切实通过听课、评课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机会外出听课,要认真撰写听课体会,吸收外校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5、合理安排试试和作业。试试由学校安排年级统一时间,每章一次,试试后要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工作,依据试试成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作业要本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精选,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讲评、有督促。
6、进行课题研究活动。研究有效的数学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7、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易懂,尤其是几何画板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数形结合类的问题,对函数的学习尤为突出。因此要加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8、开展校级研究课。每位老师安排一节课,认真做好听课,评课,力争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教学: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图里。
教学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 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5.7,-7,-9,-10,0, , ,-3 , -7.4,5.2…
议一议 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正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 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 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做一做 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 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3.1416,0,2004,- ,-0.23456,10%,10.1,0.67,-89
【例2】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 有理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 ,-3 ,3,0,50%,-0.3
(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
(4)非负数集合{ };
(5)有理数集合{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整数就是自然数
B. 0不是自然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D. 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提升能力
3、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 “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 “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0 m.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1、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2、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1990~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 孟加拉减少88.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 mm和直径为29.97 mm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 ℃,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 mm,加工要求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3、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增减 -5 +7 -3 +4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一、 学情分析
本年级数学上期试的成绩不够理想,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而差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得较差,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学生手中的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二、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 ②、平行。本章: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 实数 认识无理数,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区别,以及实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三、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6、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努力学习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 ℃和零下5 ℃,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 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 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 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 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 g,记作+0.02 g,那么-0.03 g表示什么?
【例3】 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
A.3 B.-3 C.-2.5 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元) +16 +5.0 -1.2 -2.1 -0.9 +10 -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 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 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 kg,记作+3 kg;小阳体重减少了2 kg,则小阳增加了 。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力)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平行线的 概念,了解命题的概念,掌握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的定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相关的习题。
2、能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会用坐标表示平移变换。
3、了解三角形有关线段、角的概念及性质,会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了解多边形的概念。
4、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会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方程组。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具体问题。
5、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关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其解法,并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6、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初步感受抽样的重要性,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学会用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描述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结合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有序数对,感受它在确定点的位置中的作用使学生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感受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的相互转换;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方程组、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实际问题模型化;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渗透模型化思想,强调化未知为已知以及解法程序化的思想;通过案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 的思想,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寻 求帮助,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据相关资料获得必要信息,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重视调查研究和合理说理,步步有据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资源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体系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六章,62课时。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课时,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课时,第七章三角形,9课时,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课时,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课时,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9课时。涉及“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课题学习”等领域,每一章都适当安排几个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或全章的复习有选择的进行活动,不同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的。
和难点分析:第五章是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难点是学会“说理”和“简单推理”。第六章是能够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并会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数形结合思想,难点是对点和有序数对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第七章和难点都是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第八章是掌握两种通过消元解方程组的常用方法——代入法和加减法,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与区别,能合理选择解法,会列方程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列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第九章是不等式的性质及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第十章是掌握与统计相关的一些感念,会画这些统计图,知道各统计图的特点,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于联系。难点是正确分组、列表、画图。
其它必需的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分析: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媒体资源,恰当使用数学模型。根据每章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材安排的“拓展资源”。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基本发展状况
通过上半学期的学习,七、八两班的学生基本了解了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适应了初中数学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自觉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尤其是男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是很高,个别学生简单的计算能力欠缺,基础差;同时初一的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积累,因此审题不准确、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基于此种现状,在教学中注意因人施教,注意防差转差,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努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发展需要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本学期是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学会说理,掌握用方程组、不等式(组)等基本数学工具,掌握初步的统计思想方法。掌握化未知为已知等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生年龄小,实际生活经验匮乏的特点,注意因人施教,多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的实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措施
1、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熟悉好教材,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
2、贯彻新课程标准和“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学模式, 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
3、精选例习题,习题难度适中,要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适度的开放题,让尖子生吃饱,做好防差辅导。
4、加强学法指导,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除了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课堂多以启发式为主,作到起点适当,进行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探索发现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布置作业要区别对待,并要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进行面批。及时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7、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
五、教研课题本学期的教研课题是《探究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交流》
六、教学评价
1、坚持随堂检测、周测、月测的形式性评价制度:确定每日、每周、每月都要给学生检验自己努力成果的机会。
2、成立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间合作,评比进行评价,建立竞争机制,合作意识,提高目标达成度,及格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优秀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五。
3、我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期末评价采取平时、期中、期末综合评定方式,争取小组意见,采用学生和教师齐上阵的民主评议制。其中包括小组活动参与度、同学间合作、作业批改、学习指导、试试(周小考、单元试试、)评价等。分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率评价都会占有很大比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和难点
(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来源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同学感受到节水应从我做起。
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对资源现状的理解。
学会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分析课题报告。
六、自我评价
这个课题学习,应该用比较长的时间,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学习、探究。这需要学生的充分准备,然后可安排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交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个课题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掌握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2、会运用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化简整式。
3、会用多项式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与难点〗
教学: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例2包含了多种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小明找来一张铅画纸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明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在铅画纸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
二、引出新知,探究示例
1、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家厨房的平面布局如图1
(1)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厨房的总面积。
(2)这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的面积应当相等,你能用运算律解释吗?
(3)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能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规律吗?
(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然后表达交流)
答:(1)总面积:(a+n)(b+m);a(b+m)+n(b+m)或b(a+n)+m(a+n);ab+am+nb+nm
(2)总面积相等,由此可得到(a+n)(b+m)=a(b+m)+n(b+m)……①
=ab+am+nb+nm……②
第①步运用分配律把(b+m)看成一个数,第②步再运用分配律。
(3)由(a+n)(b+m)=ab+am+nb+nm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运用新知,计算例题
例1:计算
(1)(_+y)(a+2b)(2)(3_—1)(_+3)(3)(_—1)2
解:(1)(_+y)(a+2b)=_?a+_?(2b)+y?a+y?(2b)=a_+2b_+ay+2by
(2)(3_—1)(_+3)=3_2+9_—_—3=3_2+8_—3
(3)(_—1)2=(_—1)(_—1)=_2—_—_+1=_2—2_+1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三题都按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运算过程中注意符号,防止漏乘,结果要合并同类项。
反馈练习:课内练习1
例2,先化简,再求值:(2a—3)(3a+1)—ba(a—4),其中a=
解:(2a—3)(3a+1)—ba(a—4)=6a2+2a—9a—3—6a2+24a=17a—3
当a=时,原式=17a—3=17×()—3=—19—3=—22
注意的几点:(1)必须先化简,再求值,注意符号及解题格式。
(2)当代入的是一个负数时,添上括号。
(3)在运算过程中,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来计算。
反馈练习:1、计算当y=—2时,(3y+2)(y—4)—(y—2)(y—3)的值。
2、课内练习2、3。
三、分层训练,能力升级
1、填空
(1)(2_—1)(_—1)=
(2)_(_2—1)—(_+1)(_2+1)=
(3)若(_—a)(_+2)=_2—6_—16,则a=
(4)方程y(y—1)—(y—2)(y+3)=2的解为
2、某地区有一块原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区增长了200米,加宽了15米,则现在这块地的面积为平方米。
3、某人以一年期的定期储蓄把20__元钱存入银行,当年的年利率为_,第二年的年利率减少10%,则第二年到期时他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疑问?教师及时总结内容并解答疑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的分层作业题。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