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网
搜索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优秀9篇)

学大教育
来源:学大教育

2023-06-10 01:02:02 | 阅读:

进入 >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特出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一

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完成任务为标志”。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联结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特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的某个或多个实际问题。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封闭型的,另一种是开放型的。

任务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为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在设计任务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设计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首先,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化并渗透到任务中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总目标的'框架上,把其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将具体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课程目标。

其次,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使任务设计有的放矢。一方面,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整体过程,任务的设计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避免教学目标的片面化,注重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并不是牵强附会地将信息素养的各层面都融入一两个任务中去实现。

2、注重任务的真实性、趣味性

任务的真实性是指创设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具体讲:一是涉及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二是涉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配以任务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挑战欲。

3、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已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学生在智能水平、性格特点、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任务的层次性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到两方面的问题。

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规定任务较低层次的标准,再逐步提升。例如,有些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基本任务,这时就要求教师根据其完成情况及时提出更高层次的相关任务,让他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保持更强的学习动机。

2)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都由浅入深渐进发展。每个封闭型任务的知识点一般不能多于两个以上的、难点,否则会因为太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并且在多个封闭型任务之后要适当地设计开放型的大任务,以便整合知识,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应用、合作能力。

4、恰当把握任务的开放性程度

任务的开放性主要指:一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或者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二是任务的成果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为了让学生领会任务,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或提供任务的样本,这些只是参考,应避免学生刻意模仿。

任务的开放性是以完成基本操作为前提的。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工具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副“春天”的图片,一种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随意创作,只要能描述春天就可以了;一种给出画面中必须包含的元素,此外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组织画面。显然,前者开放性更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我,但是不能避免学生可能使用单一工具完成整个任务;后者要求有些苛刻,可以促使学生使用更多的工具来完成任务,又不至于要求死板,压抑学生表现自我内心的欲望。可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适度控制任务的开放性程度。

一般而言,封闭型任务的开放性相对要低,开放型任务这方面要求较高。学生任务设计时应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增强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使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在初二上学期学生主要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其中有一节课是《数据的计算与排序》在上周四二年二班的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就是打开学生的成绩表后向学生演示如何求总分SUM、求平均分AVERAGE函数。然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然后引入排序的操作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在课程全部讲完要进行拓展时我让学生通过求总分、平均数函数的方法求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函数时却只有十几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却不得其法。周五是二年一班的课因为上节课的教学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二年一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考过了首要次阶段试试你们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同学们排的状况次那么你们就帮助老师把你们班同学的成绩排出来好不好那么如何来完成呢同学们就以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来完成任务。完成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汇报。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完成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已经完成了然后这样在我不断的刺激下“驱使”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学会了数据的计算与排序而且都能够触类旁通的完成其他函数的计算。

案例描述二:因为在二年一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比较好。所以我在一年一班汉字输入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先讲一种汉字输入方式--微软拼音输入法。然后我抛出“任务”叫学生把书翻的第几页把第几段话输入电脑。但是当我去下面巡视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课堂教学不理想。反思分析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个组织对比实验。首要个案例是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较好。第二个案例是在采用“任务驱动法”但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与案例一营造良好的情境形成一组对比结果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成功。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恰当与否是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任务。

1、以生活中的情境和学生的需要为任务。

任务必须吸引学生否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任务却很难达到预期学生反应平平教师常抱怨学生不积极参与。若认真分析与反思往往是任务本身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源于生活和符合个体需要的任务一般都能吸引学生。

2、任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任务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拓展性做到因材施教。

3、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或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手段还要教育学生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主题活动、自主学习、反馈评价。

1、创设情境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基础。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联想发展能力。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形式课件渲染式、谈话式、场景式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2、主题活动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

主题活动即把学习的内容蕴含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师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获得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在获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发展。

3、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好的主题活动需要通过好的学习方式来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加深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得出小组的学习心得与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四平八稳的精神。

4、学习评价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确定。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收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什么),例如:

⑴初步了解。

⑵让学生学会。

⑶能够掌握。

⑷使学生熟练掌握。

⑸能按指定要求。

⑹能够根据指导要求。

2、过程与方法:(怎么学: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例如:

⑴通过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及实践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知识与技能。

⑵通过预设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预设问题,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⑷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⑸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感受学习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得怎样),例如:

⑴通过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⑵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作作品的乐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⑷通过作品展评,培养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⑸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本章、本节应该掌握的技能或知识点。

【教学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哪里学习有困难的技能或知识点。 教学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谈话导入、激疑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

(教学意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信息处理(新授):(信息处理)(讲授法、示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兵教兵”合作法、游戏教学法)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师:对的操作,怎么做呢?请同学根据书中××页内容进行操作,然后说说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利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法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加深印象。)

2、直观演示法:

教师演示,强调步骤,学生观看。

(教学意图:⑴直观演示,明确方法;⑵老师直观演示为学生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⑶让学生对本课学习任务进一步巩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难点。)

三、课堂活动(作品制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超卓的。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再次,老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

四、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作品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为主导原则)

(教学意图:激励学生,取长补短,培养自信,培养创新,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去。

(教学意图:梳理概括、形成网络;画龙点睛、主题;承前启后、巧妙过渡;扩展深化;小结查标,巩固;及时反馈,查缺补漏。)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山画王里各种各样的画笔工具。

2. 使用画笔工具,写字或画画。

二、教学:通过按钮设置,对画笔进行调整。

三、教学过程:

(一)问答引入

1. 通过前两节课,大家对金山画王大致有了一个了解,掌握了其中的基本操作。

2. 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3. 金山画王里的工具区有几个?

4. 金山画王里的图库区分为哪几类素材?

5. 金山画王里有哪些画笔工具?

(二)自由探索

1. 金山画王里面的画笔有很多种。每种都有不同的作用和。而且经过细微的`调整,同一种画笔也会有不同的哦。

2. 大家自由尝试10分钟。

(三)练习

1. 出示范画:窗台上的花

2. 你会吗?你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3. 生自由谈。

4. 老师示范操作:设置笔触、颜色,绘制《窗台上的花》

5. 学生练习,时间20分钟。

(四)全班共享。

第2课时 为古诗配画

1.出示范例《咏鹅》,请学生分析运用画板中什么画笔进行创作。

2.教师示范绘制技巧

3.学生练习

4.展示学生作品,点评作品。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本节课中,我采用讲练结合、小组探索、个别指导的方法,通过教学,学生知道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也知道了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它们各自的用处

三、教材分析

《爸爸书房的“情报站”》是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这一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的处理工具以及计算机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各自的用处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练法

六、教具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电脑小》这一课,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电脑,也了解了电脑的作用,那么同学们知道电脑是由那几部分组成,它们各自的作用是那些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这篇课文。(出示课题)

倾听、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师:你知道电脑的组成有哪些吗?

学生先小组说说,然后交流一下。

当全班交流后,教师播放PPT展示计算机的图片结合图片讲解:从外观上介绍计算机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

2、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脑的组成部分,那么同学们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先小组说说,然后交流一下。

当全班交流后,教师播放PPT展示计算机的`图片结合图片讲解:(播放PPT展示主机内部的零件,并出示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

①主机:包括主板、内存、硬盘、光驱、软驱、显示卡、声卡、网卡、电源、喇叭等部件,还有连接导线以及各种各样的接口

②显示器:显示器是人与计算机交流的窗口,我们输入的内容,计算机处理的结果等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是通过显示器的屏幕显示出来的

③键盘:键盘是我们控制、操作计算机的基本工具,通过键盘,可以向计算机发出控制命令,也可以输入英文字符,汉字等信息

④鼠标:鼠标是控制,操作计算机的基本工具,与键盘相比较,运用鼠标可以更加直观、方便、轻松地操作计算机

⑤其他设备: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数码相机、触摸屏等。

提问:学习了电脑的组成部分,也了解了它。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PPT让学生了解电脑的组成。

运用PPT激起学生的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综合活动,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学习,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检测和巩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有关机器人灭火比赛的知识,了解子程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动手组装灭火机器人。

(2)学会编写机器人灭火程序。

3、情感性目标

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使他们共同克服困难和分享成功。

三、教学准备

将本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发到学生机上,机器人、灭火装置、蜡烛、打火机。

四、教学法重、难点

1、教学

组装机器人和编写灭火机器人的控制程序。

2、教学难点

理解走迷宫程序流程图。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发生火灾时,消防员叔叔都会奋不顾身地跃身火海救人,但是,这样的危险性太大了,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种帮助消防员叔叔找到火源,并把把火扑灭的办法呢?

学生回答。

教师:如果机器人能走入楼房找到火源,并用灭火剂把火扑灭,那该多好啊!其实这些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实现,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个机器人,让它在一个模拟的房间里完成灭火任务。

2、学习新课

(1)规划和搭建机器人。

观看教师演示机器人灭火,了解灭火程序流程图和场地。

永远循环

灭火

检查火源

走迷宫

教师讲解安装火焰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的方法及步骤,搭建灭火机器人,学生跟着练习。

(2)探测火焰、寻找火焰,编写迷宫(migong)子程序。

教师:子程序是具有一定功能的一段程序,在主程序中可以调用它们,这样可以使程序的结构清晰、合理,同时也便于阅读和调试。

(3)确定火焰,进行灭火,编写灭火(miehou)子程序。

(4)编写主程序。

教师讲解编制机器人的启动方式,在主程序中,根据流程图调用刚才编写的miehou、migong两个子程序,并将设置好的机器人放入场地中进行试试。

学生编写主程序,教师指导帮助。

3、巩固练习

设计组装一个灭火机器人,尝试修改试试程序中的参数,和其他小组比赛,看谁天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火源并熄灭。

学生组装、试试程序参数。

进行比赛,教师表扬鼓励。

4、总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在“评一评”里打上自己的成绩。

教后感:

在调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些同学会反复调试找原因,但有些同学寄希望于教师解决。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各组同学互相讨论,及时鼓励和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自动求和”功能对Excel表格的数据进行求和。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Excel中的求和运算,提升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中体会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感受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高效便捷性。

二、教学

【】“自动求和”功能的使用方法。

【难点】“自动求和”功能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学生成绩表”。教师提问:上节课利用什么公式将表中每名学生的总分计算出来的?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答:选中单元格后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教师点评学生对于利用公式进行求和的方法掌握的很好。教师继续引导:在Excel中经常会用到求和运算,每次使用公式进行求和计算相对来说有点繁琐,在Excel中其实有一种比利用公式求和还要简便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以此引入新课——自动求和。

(二)新课讲授

1、“自动求和”方法一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时间,思考:“自动求和”按钮的位置及“自动求和”按钮的读法。完成后请学生回答。【“自动求和”按钮在常用工具栏】学生对于“自动求和”按钮的读法可能不会读,教师讲解:“∑”是求和符号,读作“西格玛”,外语名称:Sigma,是第十八个希腊字母,在数学中,把它作为求和符号使用,所以在Excel中用“∑”用作求和符号。

教师演示“自动求和”按钮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完毕后,找学生代表回答操作步骤。【第1步:打开“学生成绩表”。第2步:把鼠标指针移到B3单元格上,按住左键向右拖动到D3单元格后放开,同时选定B3、C3和D3单元格。第3步: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自动求和”按钮,E3单元格里就会显示出左侧三个单元格中数据的和。】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在计算机上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仿照第2、3步操作,计算E4和E5单元格中的数值。

2、“自动求和”方法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没有选定数据区域,而是直接选中D6单元格,再单击“自动求和”按钮后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果。【有一个计算结果,但并不知道是计算的哪一列数据】教师讲解:选中需要计算求和的数据区域下紧挨着的单元格,“自动求和”按钮也可以计算出这一列的总和。组织学生用这种方法计算出语文、数学的总成绩,3分钟时间。学生操作完毕后,教师点评学生学习能力强,并总结:“自动求和”按钮可以通过选中数据区域或在需要计算的一列或一行数据的紧挨着的单元格后,单击“自动求和”按钮进行快速求和运算,当求和的数据区域需要更改时,可以通过更改编辑栏中数据区域,进行准确的计算。

(三)巩固提高

教师布置练习任务:打开“班费支出表”,计算表中数据之和。在此过程注意观察学生操作情况,给予适当帮助,尽可能让全部学生都完成操作,对于又快又准的同学给予表扬。

(四)小结作业

小结: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总结“自动求和”的方法。

作业: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妈妈设计一个“家庭日常支出表”,计算每个月的家庭总支出,看看谁是妈妈的好帮手。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二章《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四节《数据处理》的第三部分内容:常用函数。

数据运算是本单元的内容之一,将它从第四节的内容单独抽离作为本单元第2课时的授课内容,在学生已经对Excel已有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数据的求和运算,介绍利用公式和Sum函数求和。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参与学习的是七年级学生。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学校,小学信息技术课几乎不开课或很少开课,因此他们对Excel函数运算这部分内容几乎是空白,而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个体差异,为了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陷,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上课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运用公式进行数据求和运算。

(2)能熟练应用函数进行数据求和运算。

(3)能使用“自动填充”快速填充数据。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数据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

(2)能通过相关的学习指导、学习资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自主学习。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习惯。

(3)培养学生利用Excel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公式、函数和自动填充求和的方法。

难点:函数的'使用和单元格范围的选定。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分组合作法。

六、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具准备:

PPT课件、学生成绩统计表。xls、学案与练习评测表。

八、学前准备:

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查看“学案与练习评测表”的内容,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在“学案与练习评测表”中以小组为单位打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小组合作互助的意识。

九、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展示成绩表)

“同学们,我们首要次的试试成绩出来了,总分还没算出来,今天大家帮帮老师把我们的总分算出来,你打算怎么算呢?”

“算总分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要选一个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今天教大家一个秘密武器: Excel软件, Excel能够迅速准确地算出总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处理—excel求和。”(展示标题

板书:Excel求和

积极讨论。

从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话题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任务驱动

(展示任务一)

任务一:启动Excel,在A1单元格中输入“1+2”,在B1单元格中输入“=1+2”,观察有何不同。

小结:计算结果不同,关键在于代数式不相同,多了个“=”,强调公式是以等号开始的代数式。

启动Excel,按要求进行操作,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通过一个易于接受的例子,逐步过渡到本课。

任务二:打开D盘中的“学生成绩统计表。xls”

(1)在J3单元格中输入“=83+68+82+88+81+49+65”求1号同学的总分,在J4单元格中输入“=C4+D4+E4+F4+G4+H4+I4”求2号同学的总分。

(2)把C3单元格中的数值改成60,把C4单元格中的数值改成80,观察J3和J4单元格中的数值有没有变化。

板书:1、公式

小结:运用公式计算,要引用单元格地址,而不能引用单元格数值,更改数值后计算结果才能自动更正。请更正J3单元格的内容。

巡视指导

按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发现修改后J3单元格中的数值没变,J4单元格中的数值变了。

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除了用公式外还可以使用SUM函数算出总分”

介绍SUM函数。

任务三:使用“插入函数”算出3号同学的总分。

怎么使用“插入函数”求和?有哪位同学愿意操作给大家看看?(操作步骤可参考“学案与练习评测表”)

请学生演示任务,边操作边说出操作步骤。

师生共同小结出入函数的步骤。

练习:使用sum函数算出3号同学的总分,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板书2、函数

巡视指导

小结:当数据量大时使用函数比公式便捷。

小组内协作学习,结合学案完成任务。

观看同学操作,知识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互助意识,尝试成功的喜悦。

了解并掌握Excel中“插入函数”的操作步骤,了解公式与函数的使用优缺点。

想一想:除了插入函数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更快捷的方法呢?(自动求和∑)

演示操作:介绍自动求和的使用。

任务四:算出所有同学的总分。

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算出所有同学的总分呢?

“Excel有个操作叫做‘自动填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演示将鼠标放到J5单元格右下角,鼠标变成实心十字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

练习:利用自动填充的方法算出所有同学的总分。

巡视指导。

一个个录入公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繁琐,也希望找到更快捷的方法。

使用“自动填充”的方法求出其他同学的总分。

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的演示和操作,感受到“自动填充”的方便与快捷。

巩固拓展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在底部增加一行“学科总分”计算“各科成绩总分”。

2、可选题:在总分的右侧增加一列“平均分”,利用自动求平均值求出每位同学的平均分。

3、可选题:如何求出任意单元格中数据的总分及平均分?如某位同学的语文、政治、历史三科的总分和平均分。

提示:选定连续数据用到shift键,选定不连续数据用到ctrl键。

(操作步骤可参考“学案与练习评测表”)

巡视指导。

请起首完成的小组派一位同学演示操作。

师生共同评价。

观察、思考、讨论,总结求和计算的方法。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帮助。

对同学示范操作过程作出评价。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在完成第1题求和的基础上选做第2、3题,拓展求平均分计算和求任意单元格中数据的总和。

课堂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质疑?

十、板书设计

Excel求和

1、公式

2、函数

(1)、插入函数:sum

(2)、自动求和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什么),例如:

⑴初步了解。

⑵让学生学会。

⑶能够掌握。

⑷使学生熟练掌握。

⑸能按指定要求。

⑹能够根据指导要求。

2、过程与方法:(怎么学: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⑴通过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及实践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知识与技能。

⑵通过预设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预设问题,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⑷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⑸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感受学习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得怎样)

⑴通过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⑵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作作品的乐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⑷通过作品展评,培养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⑸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

本章、本节应该掌握的技能或知识点。

【教学难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哪里学习有困难的技能或知识点。教学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谈话导入、激疑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

二、信息处理(新授):(信息处理)(讲授法、示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兵教兵”合作法、游戏教学法)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师:对的操作,怎么做呢?请同学根据书中xx页内容进行操作,然后说说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利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法解决xx问题,任务驱动、加深印象。)

2、直观演示法:

教师演示,强调步骤,学生观看。

三、课堂活动(作品制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超卓的。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再次,老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

四、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作品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为主导原则)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去。

编辑:yongbin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0元试听课!满意在报名!
中小学辅导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