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 01:02:40 | 阅读: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突出呢?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簇新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6个草莓 7个草莓 几个一份
每2个一盘 每2个一盘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完 算式表达 6÷2=3(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探索导入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
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新知
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 10÷5=2(人)
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
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
4、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
5、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写算式。
(2)读算式。
(3)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 )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3、填一填:()÷6=7……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8÷4=2(个)
7÷2=3(盘)……1(个)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12÷4=3(个)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2.设疑、解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做一做第3题的投影图片,7支铅笔,8根小棒,练习的算式卡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这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边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教师引导: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支.)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支.)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支)…1(支)
教师提问:答话应怎样写?(每人分2支,还剩1支)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平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答话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习:独立完成课本120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习:独立完成120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强调平均分的第二种的。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的名称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20页做一做第3题.(投影出示)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
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首要种分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请学生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首要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
14÷4=3 …2
14÷3=4 …2
(2)
21÷6=3 …3
21÷3 =6 …3
3.做练习三十六第2题.指导学生要把2角化成20分后再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先把2角化成20分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五、布置作业:
121页练习三十六第1、3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棒、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操作和有趣的习题,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并喜欢数学。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运用表内乘除法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乘除法问题。本节课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学具和预习,已经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继续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教学
1、教学: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口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表内除法了,并且学的非常棒,老师这里有几道没有写得数的除法口算题,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读算式并直接说出它的得数。(鼓励)
2、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儿童节到了,有一个班的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个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个草莓,可以摆几盘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6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像屏幕上这样分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示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强调单位的书写、算式每个部分的名称)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在摆果盘的时候发现原来有7个草莓,现在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7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呢?(巡视指导)
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不能摆到盘子里?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师:我们把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2)平均分时有剩余,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再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示范)
生:学生写出除法算式。7÷2=3(盘)……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学生汇报。(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剩余一个”
(3)通过习题巩固认知p60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观察课件,找出规律
有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了这样的规律图,请你接着写出13根,14根,15根的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除数都是多少?
余数都是多少?
余数可能是4吗?余数可能比4大吗?
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拓展———摆五边形,三角形
2、通过习题巩固认知(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突破思维定势,引出有余数除法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0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说明: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
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把10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给2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为每人分3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
首要种: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枝。)
第二种:
提问:你是这样分的?
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枝还可以再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
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说明:很多时候,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往往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导致思维断层。本课中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学生的思维断层。要触摸真实的学情,就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想问题,“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铅笔呢?”如果“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
二、操作比较,认识有余数除法
1.体验不同情况的平均分现象。
谈话:10枝铅笔,每份分得同样多,除了我们刚才分的这三种情况,你还能怎么分?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手分一分并完成练习纸的填空。
练习纸内容:10枝铅笔,每人分()枝,可以分给()人,还剩()枝。
[说明: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和比较,亲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获得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充分感知。]
2、尝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谈话:(指表格)像这样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揭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除法”。)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比如,“10枝铅笔,每人分3枝”这一情况,可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
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10÷3=3(人)……1(枝)。
提问:上面的算式中,等号后面的“3人”表示什么?省略号后面的“1枝”表示?
指出: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时,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枝”叫做余数,表示分剩下的“1枝”。
老师带着学生读一读算式,并让学生指着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说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再创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4、再次体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提问: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在把10枝铅笔平均分时,每人分4枝和每人分6枝……结果也有剩余,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任选一种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说一说算式的意义,以及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数。
三、借助事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1.摆一摆、填一填。
谈话:(出示11个三角形图)如果要把这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还剩几个?请同学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11个△平均分成2个,每份()个,还剩()个。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