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01:00:20 | 阅读:
首要篇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刍议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浅议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罗玉明 。 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J]。 教育探索,2002(6):27-29.
[2] 宋立宇 。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目标与策略 [J]。 赤峰学院学报,2006(01):118-119.
[3] 张琳 。 高中生物实验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2002(03):10-11.
[4] 谢进 。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J]。 考试周刊,2008(48):221-222.
[5] 杨学新 。 浅谈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J]。 生物学杂志,2002(06):55-56.
(一)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
国外对师资培养的研究发现,师范生在培养阶段是否有机会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其从教初期的教学成果存在显着的'影响。[3]故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新教师的入职适应和教学意义重大。高师院校应充分重视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首先,准确把握高师院校学生在学术研究能力发展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任务难度或成果要求确定在学生研究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科学合理性。
其次,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职能部门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如配备具有一定研究经验和能力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或成立临时性的顾问库。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程序和制度,规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申报、组织以及实施过程。总之,从目标设定到职能部门建设,直至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是保障研究性学习活动科学、规范、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
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不竭动力。首先,加大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宣传力度,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例如,在宣传形式上应将现身说法的报告会和与具有成功学术研究经验的学生交流会相结合,注重和学生双重榜样的合力作用。其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将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作为审核研究性学习活动参与资格的重要指标,并辅以相应的分阶段监督检查,注重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由成就感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最后,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对学生具有可行性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资助,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转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付诸实践,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建立并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在决策之前,会理性衡量资源的投资回报率,并依据精明计虑后的结果选择资源投入的方向。高师院校教师显然属于理性“经济人”,他们需承担教学、科研、学生指导等各项繁重的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学习和发展的强烈愿望,高师院校教师不得不对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斟酌分配。要想充分调动高师院校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热情,仅凭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是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就要求,学校对于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工作量补贴,对教师的劳动给予合理的回报。另外,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除了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外,学校要对其指导本科生所发表的论文或申请的专利等同于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样对待,因为本科生开展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比研究生阶段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更加困难,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劳动。[4]
(四)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引导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资源投入方向,同时也对活动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败意义重大。首先,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仅指引着参与者资源投入的方向,更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将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分解,注重研究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在过程性评价分解中,应根据不同性质研究主题的要求和实施特点,科学合理地对整体研究实施过程进行分解,确定该分解不会影响到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最后,科学确定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学术水平,确定研究任务或活动要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最大化的进步。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师为主导作用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音乐学习全过程的一种参与体验型的探究模式,突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探究精神[1]。 它主要是通过创设各种音乐情景和学习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同时,在音乐教育者适时而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研讨音乐,获取音乐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研究音乐知识以及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一)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兴趣、态度的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2]。 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兴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情境越真切、越生动,学习情绪越高涨,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越强烈。 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3]。 体验教学是以鲜明的形象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促使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主动性。 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能加深对情境中事物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音乐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积极而自觉的活动[4]。
(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影响
音乐审美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素。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实践感受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音乐审美动态过程。 在音乐参与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上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来分析评价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做到“学中乐”“乐中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产生审美愉悦感,最终使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以优化发展。
(三)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影响
交流互动是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音乐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生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合作。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体验内化、合作探究阶段中,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正确引导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知识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设,自主探究,学生也能畅所欲言。 这样,师生得到充分交流,学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创造、展示创设成果。 交流互动、良性循环当使学生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拓展人际交流的空间,增添合作的内容,从而为学习音乐注入动力。
(四)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音乐。 因此,学生只有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从表 4 的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学习音乐的意识比对照班强得多,说明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最终改变学习方式。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充分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主体,真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参与性。
2、注重音乐学科评价,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注重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5]。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就会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
3、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中分析问题。 教师应适时有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研讨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总之,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的差异以及创造性潜能的个性心理品质基础和智力基础,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首要,创设音乐、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探究意识。 第二,让学生自己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理解、领悟音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激发,再经过体验内化激发学生的表现音乐的。
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属于科研项目,也应遵循一般科研项目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然后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组建研究团队并撰写详细的研究计划及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并做好总价评价。选择课题一定是根据需要和目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忌大而空;资料收集尽可能全和尽可能新,而且资料必须紧密相关;研究团队必须兴趣相同,超卓知识能力互补;研究方法必须详尽、具体、可行;总结报告实事求是、评价客观公正。
对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也是其重要内容,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性评价,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应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素质,重视课题结论的创造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建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论应以科研论文、专利、总结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尽可能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认同,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摘 要: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主动的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其在于引导学生更科学的学习。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培育学生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笔者着眼于目前高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物理学;应用
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便是研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现成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应熟悉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认识的探索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适合物理课程的教学。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实行探究式学习模式在提升高中生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有效提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从而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对物理人才的需求。
研究性学习必须以课题为载体,正确选择与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探索性、目标性、发展性和可行性等原则。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以上特点、选题原则和个人学习体会,本人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2.1、来源于教学内容
顾名思义,就是以书本学习的某一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开展研究探索,比如:细胞的膜结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比较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观察、内分泌与健康等源于书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课题。这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达到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结果一般是仅此确定的,而且是公认已有知识结论,属于初级基础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生物很多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均属于此类课题,适合于低年级学生。
2.2、来源于实践生活
该类课题源于对日常生活和身边生物现象的观察,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会?近亲为什么不能结婚?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白化病发生的机理和原因?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等等,这类课题源于对生活和身边生命现象的好奇,课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性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其结论可能是仅此确定的,也可能是多为发散性的,属于较优级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学生综合知识与素质有较高要求,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2.3、来源于现实需要
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源于生产生活和学习科研的迫切需要,课题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价值,更强调其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比如:地区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对策、一种快速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等等,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的应用前景,属于特出级别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适合于在校学生和科研生产人员。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教一套语文教材,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对教材的开放,就是不把语文课本等同于语文教材,语文课本仅仅是核心教材;语文教材是指涵盖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文本和非文本的、学校和社会的语言材料。这意味着语文是个大课堂,开发教材资源大有可为,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也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到更广阔的领域。
一、 阅读,是丰富语文底蕴的摇篮。
《语文课程标准》里描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材的束缚。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引入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可及时引进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教《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时,引进《三国演义》。教《全神贯注》时,引进《陈毅吃墨》、《牛顿煮表》等文章。学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后,引入《忆江南》《春日》《游园不值》等描写春景的一系列诗歌,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千姿百态的春色图。在引进的文章当中或是文质兼美、或是名人名篇、或是绘炙人口,它们有如肥沃的土壤,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丰厚着他们的文化底蕴,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当中积淀起来。
二、 信息,是拓宽语文视野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作为一种媒介,越来越凸现其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而搜集处理信息作为一种获取必要信息的能力,也起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理所当然地要把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培养。课前开放这个大时空,为学生搜集处理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时空,让学生搜集、处理与学习课文相关的信息以"蓄势"。如学了《长城》、《颐和园》、《桂林山水》这一类赞美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智慧的文章,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这些古迹名胜的邮票、名信片、历史资料,以及各种的传说故事,为理解课文作铺垫;学习古诗文,可让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生活的年代时间,当时社会的情况及作者的生平,其它作品等,为读懂诗文,体悟诗情打下基础。
收集了各种信息后,还要学会筛选,整理,形成自己的资料档案,可分门别类地辑录,如分成风景名胜、风土人情,作者生平及作品、名人警语等,分门别类地收集辑录使知识更条理化,便于查找,为学习语文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
另外进行信息资源的分享,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展示,做到资源互补,使整体的视野扩阔,知识容量增大,形成立体,多面的知识网络,学习语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三、 生活,是语文实践的大舞台。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学好语文是为了更好地走进生活,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学完一篇课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到课外生活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完《高大的皂荚树》我以"高大的木棉树"为主题,让孩子们走进校园生活,观察校园中那棵高大的木棉树的生长特点,各部分的作用以及与我们的关系,让他们拍照、采访、绘画以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校园那棵高大的木棉树的印象。孩子们新奇的发现、独特的感受,简直把语文学活了!
生活又常常为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活生生的观察、演练机会。有一次作文练笔要求写出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并从对话中体现顾客满意而归的情况。同学们总是无法表达好,于是布置他们放学去商店仔细观察一下,或自己亲自去买点东西感受一下,第二天,我请了有亲身体验的同学表演售货员与顾客,并展开一翻对话,他们演得非常逼真,过后再让大家练笔,这回同学们把售货员和顾客描述得栩栩如生,让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教材资源。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一定要结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局面,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要让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使小课堂连着世界。展示语文大课堂的魅力,形成大语文学习观。
(一)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低效管理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是该活动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之所以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处于窘境,价值无法彰显,学校对该活动的低效管理难辞其咎。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承办机构及其负责人员缺乏深厚的学术背景。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由隶属于学校学生会社团部的科技部承办并负责组织实施。科技部一般配备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一名,学生部长一名,部员若干。其中对活动的组织实施起关键领导作用的教师,往往擅长学生管理工作,不具有学术研究的经历和体验,缺乏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经验,不能充分胜任学术研究活动的领导职能。其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欠缺科学完备的规范制度。如在目前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往往不具有文本化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评审的选用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稳定的规章制度对活动过程的规范。综上,管理上的低效是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彰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兼有研究性和学习性,而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的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性意味着该学习活动在于探寻未知,求取答案,这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兴趣。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的过程虽不是对全人类未知的求索,但却是学生逐渐发现对他们来说未知世界奥秘的游戏。游戏过程的每一点进展,每一个克服困难后接近答案的喜悦,都可以成为他们继续前行,不断对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资源的动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这些熠熠生辉的亮点和魅力并未在活动中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相反,由于高师院校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陌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缺乏有力的指导,致使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获得的成就感匮乏,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无法切实体验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魅力。
(三)缺乏对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专业教师高效优质的指导作为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魅力和价值的必要条件,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而言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发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并切实保障优质指导力量充分投入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在高师院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起指导作用的是参与活动的学生所在导师组的指导教师,学校对于导师针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指导与否与学生导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毫无关联或关联甚微,加之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且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又非一朝一夕或短时间的资源投入就能获得短期效益,这样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人力资源投入方向自然无法激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标准不科学
目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中期检查)和结果性评价(结项评价)。结项方式又包括答辩结项和成果结项。答辩结项要求项目主持人针对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辩,通过其回答问题的质量了解学生的研究深度和质量。成果结项包括两种: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在省级或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公开发表项目研究的成果;另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完成其项目预期的科技作品。在高师院校中,成果结项的前者所占比重居多。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期检查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并无对研究进展实质性的检查,而是由参与者提交一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字材料了事。其次,由于答辩结项不需要呈现系统完整且实体化的成果,加之答辩往往在答辩过程中放低要求,致使答辩结项的难度远低于成果结项。又因为目前我国省级出版物良莠不齐,有些省级期刊对文章质量的要求并不严格,即使选择成果结项的学生,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难以得到确定。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