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21:41:15 | 阅读:
高中历史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记住。为了方便您学习,小编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课的两个知识点总结。我希望它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更多高中历史知识,请关注学习网络。
总结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中国历史标志性事件(一)高考优秀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复习高三文综历史,抓住?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耕”或“石器锄”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形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
春秋末年牛耕的兴起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场农业动力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是战国时期。汉代牛耕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二牛杠→一牛挽犁),耕犁基本定型。
二、建立土地私有制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意义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直延续到中国现代。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集约化栽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自然灾害、战争和恶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可以让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中国古代取得了重大文明成就。
4、然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来,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30天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至明初,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定义:自汉武帝时期以来,政府垄断了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工作人员负责生产军用武器装备和日用品。
3.特点:⑴官方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极峰;
⑵仅此于为帝王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相互隔离,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技术的传承也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工匠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力自然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了中国古代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细,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
春秋炼钢;杜诗(东汉)发明了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瑶瑶在16世纪前在前面;大大促进生产发展
③世界上最早的燃料煤冶铁——从汉代开始,北宋普遍存在
自南宋末以来,焦炭冶铁在明朝很流行
纺织:①上古学会养蚕丝世界最早的丝织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设计和色彩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出口欧洲,中国被授予“丝绸之路”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人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相当大
苏州、杭州、明清鼎盛时期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向闽粤等地推广
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织汽车
江苏松江成为国内棉纺织中心
明末30天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服装材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瓷器制作: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开始燃烧
商代烧制原始瓷器(世界上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有自己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朝康熙时期,粉彩瓷工艺的发明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雍正时期粉彩瓷烧制技术达到了顶峰。
七、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有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主要从事农耕和副业。
2、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已成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商业形式。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家庭手工业生产在稳定小农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八、有关城市的发展:
(一)秦代:商业法律管理。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多个国内商业中心。例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草市出现,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城市”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由官员直接监督。夜市、小城市非常繁荣,还有定期的寺庙博览会市场,宋代:草市场配套的食品服务设施也相对完整;
(6)明清时期:繁华的商业区在城市中形成。
九、主要商业城市和商业帮派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形成了以“城市”为标志的国内商业中心
3.唐代: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被称为“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五、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做生意,生意起源早,发展不断;农业时代中国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密切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政府对商业的控制被打破,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一直受到封建政府的抑制。
3、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古代都市的大量崛起。
十一、简述中国古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长期实施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枯萎,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买土地,并“重租税以辱”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计算”、全面控制工商等经济措施。私营工商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竞争。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朝廷对海外贸易的证明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4、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总体趋势,朝廷仍坚持抑制商业政策,实施闭关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趋势。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税收和兵役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考虑政治文化,稳定人心。
2、然而,明清时期的商业抑制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加强了自然经济,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模式的萌芽长期没有正常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虽然“重农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农业”和“商业”不能长期对立。
为什么明清时期要实施“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意味着明清时期禁止中国人在海外做生意,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做生意的政策被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日本海盗,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为了防止“外夷”侵权,清政府认为中国无处不在,不需要与外国交流。
评价:负面影响占主流地位。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趋势,阻碍了为中国现代科技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开拓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促进工业化的机会。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外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
③城市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代表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经营企业、销售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商人。
(3)影响:一方面,它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现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创办洋务派现代工业
1.创建现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称创建时间地址创建人
安庆曾国藩(最早)1861安庆军械研究所
上海曾国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福州船政局1866福州马尾左宗棠
天津机械局1867天津崇厚
2.建立现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备注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近代中国主要的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1878
湖北布局1890个洞
汉阳铁厂1890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现代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封建企业的性质
特点
(官方企业)
采用新机生产,产生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方的
(国家资金由官员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
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一个工厂形成同一个衙门。
4、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性质
特点
(官方监督商办)
(官商合办)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生产的产品不仅供国家和军队使用,还投放市场,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
三、洋务派创办现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现代生产模式,首要批现代企业出现在中国;培养了一批现代科技人员;客观地解体了封建经济,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建立也抵制了外国经济力量的扩张。
总之,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四、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标志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30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现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在此期间,一些手工厂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并转变为现代工矿企业。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首要阶段:1912年民国成立至1918年首要次世界大战结束(民国初期)
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的春天和黄金时期)
原因:①首要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减少了对中国的资本和商品(客观的外部条件);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消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抵制日货等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氛围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在首要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工业的发展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1918年首要次世界大战结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情况:发展受挫
原因:①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尤其是日本加大对华侵略力度
②封建军阀的压迫控制和混战没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国民政府统治初期)
状态:取得显著发展(夏)
原因:南京市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收、控制金融、改变货币制度、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改变新合同运动”等措施,一次性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改变新合同运动”。国民经济大幅发展,国民资本主义产业也大幅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1937-1945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状态: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原因:①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扩张、民族工业破坏或吞并
②在国家统一地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特别加强。官僚资本利用民族工业的危险,吞并私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态:绝境(冬)
原因: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为内战筹集军费。
①国民政府加大对人民的剥削力度,批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过度发行纸币,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③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大量资本和商品涌入。
④官僚资本依靠垄断来挤压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如何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在现代中国,资本主义救国强国计划行不通
从实际结果来看,《资政新篇》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东流了
理论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必然会依赖中外反动经济势力。中国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薄弱。中国资产优级的实力和成熟度远低于欧美资产优级革命时期的资产优级。因此,中国资产优级负担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一次性实现现代化,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促进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革命和进步的经济组成部分,不仅瓦解了自然经济,而且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随着它的出现和发展,无产优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优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促进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过渡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线
1.内容:一化三转型(即国家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转型有计划、有步骤)
2.特点:同时发展生产力(工业化)和改变生产关系(三大转型)。
二、“一五”计划(1953年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类似农业)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回(原创)
2、意义:标志着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化;但是留下了很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建设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情况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最终的工业国家。
(3)总任务: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0天。
(4)经济建设政策: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型工业和农业,片面追求高速经济发展。违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严重失衡国民经济的比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越大,越公开越好,盲目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速度和纯洁。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后果:以高指标、盲指挥、浮夸、“共产主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严重泛滥,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化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优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关键)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确定)
(4)伟大决策:改变开放
2、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点:从“优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变化,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注思想到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改变开放的标志正式打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民,将农业集体生产转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施——1978年底11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不允许生产”——1980年,中央政府确认了“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政府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那时起在中国得到了推广。
3.功能:(1)适当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2)为中国农村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型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变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政府和企业职责,企业管理权集中在政府手中,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员工吃企业大锅饭,各方面热情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2.内容:
①大致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变阶段(从1985年开始)——现在)。
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制度、分配制)
一是将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离,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劳动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逐步改善经济发展中的人民生活。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国内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国有企业加快了变革步伐,实施了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度和股份制,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功能:通过深化变革,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逐步形成一批强大、充满活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幅增加国有企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九、总结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沿海经济开放区建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事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
①1980年,中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和广州等14个国家沿海港口城市(江苏连云港和南通)
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渤海湾地区开放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不同层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等,开放形式更加多样化
⑤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开放的象征
2.特点: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大陆等点、线、面的综合、广泛、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模式。
十、邓小平南巡演讲(1992)
1.主要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变开放的步伐:勇气更大,敢于试试
③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更多的计划或更多的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⑥发展是硬道理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变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了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了解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过程:
①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变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正式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本作用。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国内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将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才能迅速摆脱贫困和落后,走上繁荣繁荣的道路。
自现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现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服装:长袍和马褂(传统)、西服(外来)、中山服、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
西餐中常用的一些原料开始大量进入人们的餐桌,一批专门生产西餐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餐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左右,富裕家庭建造的完全欧化的新房子开始出现在京津等地,其名称也开始改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蠢→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国庆、元旦等新节日被“用阳历”增加。
④30天阅读报刊和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局限性: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影响西方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促进民主思潮;
(4)现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但在改变开放之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变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政府推出的“菜篮子工程”,将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放在人们的餐桌上。(3).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快餐盛行。
2)穿着:从灰蓝色单调到五颜六色,从单一风格到多样化,年轻人的服装逐渐融入国际潮流。
3)住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购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1950年,政府制定了《婚姻法》,实施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改变习俗的重大举措,导致了中国社会和家庭生活几千年的重大变化。
(2).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风气。
(3).改变开放后,实行了周末,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1),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渐改善。
(2).大规模经济建设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因此,国家实行统一购销。这稳定了价格,确定了城市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变开放后,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社会为经济建设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1.交通工具的变化和影响
(1)变化
①轮船:a.鸦片战争后,船舶开始进入中国。
b.20世纪70年代,洋务派成立的“船舶投资局”在上海成立,头次打破了大国垄断中国河流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方企业,30天内成为官僚资本企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舶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萎缩状态。
②铁路:a.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建从吴松口到上海的松沪铁路b.20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了从唐山到徐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c.辛亥革命前夕,多条铁路陆续修建,奠定了中国现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d.民国成立后,铁路事业总体发展缓慢。e.,宝成、兰新等铁路建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九五”期间,北京直达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建成。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总里程已跃居亚洲首要,世界第四。
③汽车:a.20世纪初,汽车开始从现在上海出发。b.清末民初,现代公路建筑技术传入中国。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得到了建立和发展,在中国建立了密集的公路网。
④飞机:1909年,冯如成为中国首要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要条航线“北京-天津”开通。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0天了。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步伐,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通信工具的变化和影响
(1)变化
①电报:a.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省主持架设国内首条有线电报线。b.20世纪,上海崇明还配备了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报局。在此期间,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而无线电报由官方和商家通知,很少用于民间。
②电话:a.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b.到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了主要电话局,并在主要部门开设了市内电话。c.,逐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国内通信网络,与各省市沟通。d.到2000年底,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都跃居世界第二。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也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信工具的变化和电信事业的发展使信息传输快速简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概述我国现代报刊、影视、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1、报刊:①.19世纪中早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②.《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创办的报纸。③.《时务报》在戊戌变法时发生了变化、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中的《新青年》在制造舆论、唤醒人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启蒙作用。④.在新民主革命期间,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和《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治报刊在夺取革命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其他类型的报纸,如《光明日报》,内容丰富。⑥.改变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活力。
2、电影:①电影在19世纪末诞生后不久就传入中国。②.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成功拍摄,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遍布国内,30天后成为中国国歌。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一些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新特征。⑥.改变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自改变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输)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网络媒体”也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体”。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③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四、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影响?
1.报纸: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一次性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报纸的主要任务是以报道、记录、宣传、批评、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它满足了“学者不出去就知道世界”的愿望,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知识产业。后来,商业广告和娱乐信息开始在报纸和杂志上发布,其比例也在增加,但新闻活动仍被认为是报纸和杂志的主要特征。
2.影视:最重要的任务是满足公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
电影和电视总是以政治为导向,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公众的文化和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间,分散剩余能量,改变情绪,获得休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影和电视中有大量的商业广告,甚至有电视购物中心的特殊节目来引导人们消费,这对人们的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3.互联网:通过全球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全面彻底的改变。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一次,人们可以更加活跃、更方便、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奖励、生活和沟通方式,但也催生了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概念和新模式。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总结新航路开通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通新航路的过程。
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增加,对外市场的扩大。(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寻金热”出现在欧洲,马可波罗行纪的传播让欧洲人渴望在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垄断了当时的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阻碍了东西方的商业道路。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末,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了中央集权,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意识形态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想趋势——人文主义冒险,开拓进取的挑战,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②制造适合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进;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成为中央集权国家30天了,有实力组织大规模的海洋航行。
过程:(1)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线。
二、新航线的开通(地理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1、新航线的开通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扩大了欧洲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并与美洲建立了联系,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市场;
2、随着世界各地联系交流的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3、自新航线开放时代以来,世界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已经从各民族的分散和孤立发展转变为整个世界,并日益连接到整个世界。
4、随着殖民地的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首要一步。
荷兰、英国是如何野蛮地抢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的商业传统
②新航路开通的影响
③荷兰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
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建立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①荷兰先后入侵爪哇岛、雅加达等亚洲地区;
从葡萄牙夺得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荷兰在17世纪中期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荷兰殖民者曾入侵中国领土台湾,并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④荷兰也在美洲殖民。
⑤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和殖民帝国30天,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下半叶,英国和荷兰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获得了荷兰北美殖民地。从那以后,荷兰在欧洲失去了主要国家的地位。
(2)英国殖民扩张:
原因:A物质基础:国家资本主义产业非常发达,是海外殖民活动胜利的主要原因。
B根本原因:英国资产优级革命后,最终的政治制度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C武力后盾:在欧洲建立了最强大的海军。
D意识形态:宗教变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和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英国殖民霸权确实是通过殖民战争一次性实现的。
过程:①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竞争。在此期间,海上活动的特点是海盗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同时进行一般的海上贸易。
②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
③在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中,英国击败了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④英国和法国在18世纪发生了许多战争。在最后七年的战争中,英国击败了法国,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的早期表现之一。随着殖民扩张的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基于西方列强的野蛮扩张和殖民掠夺。
为什么首要次工业革命头次发生在英国?
(1)可能性①建立资产优级统治(前提)
②圈地运动创造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工厂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国家资源丰富,海外殖民地提供廉价原材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
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厂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六、简要介绍首要次工业革命和重要发明的过程
过程:纺织部→动力→交通部门
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汽机车(英斯蒂芬孙)
第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是什么?主要成就是什么?与首要次相比,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背景:①新技术革命发生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
②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
成就:①广泛使用电力②内燃机的创造和使用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技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色,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
②同时,许多国家并举。
③与首要次工业革命交叉。
④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八、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2.首要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优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19世纪中后期的统一世界市场。(扩张,提供经济前提和技术条件)
①由于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欧洲、美国和亚洲,加强了国际分工,加快了国际人口和资本流通
②工业革命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的大规模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优级利用廉价优质的商品开辟了其他民族的大门户,换回了工业原材料,拓展了市场,迅速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
③工业革命为促进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互动的整体趋势,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市场;(物质条件,国际分工)
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最终的物质条件。汽车、火车、船舶等越来越先进、快速,交通越来越方便;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更加方便
②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明显,国际人口、资本流动和贸易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材料来源、销售市场和资本出口,引发了世界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分割,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30天;
4.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材料与物种交流、人口迁移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冲击、各种社会形式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
②具体原因:生产销售矛盾尖锐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疯狂竞争低于生产能力
b.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导致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c.股市投机使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导致经济虚假繁荣,掩盖矛盾。
③直接原因:股价暴跌
特点:①影响广泛(从美国开始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破坏性严重
影响:①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社会危机(优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
②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局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更激烈的市场竞争)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加强掠夺)C、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德、意、日走上法西斯之路。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实施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背景: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当时,美国胡佛政府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得不到解决
③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并开始实施新政
主要内容:
措施内容的目的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银行信贷
②加强《工业复兴法》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
③《农业调整法》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联邦应急救济法》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国内劳动关系法》保护劳动权利
《公平劳动标准法》缓解了劳动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它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形成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特点:政府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作用:①美国度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它还缓解了社会矛盾,避免了法西斯的道路;并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②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启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例。它不仅在30天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开端,而且对许多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西方国家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逐步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和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
特点:凯恩斯主义,快速增长;
原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二战至20世纪60年代
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
迪-新边疆;
约翰逊——伟大社会;
(2)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凯恩斯主义失败;
特点:经济滞胀,
原因:供需矛盾;
石油危机-直接原因-直接原因
(3)80年代里根经济复苏时代
特点: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理论:反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原因:减少政府支出,收紧通货,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克林顿在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特征:特征持续增长(即繁荣)
原因:“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反对“自由放任”、反对“过度干预”;
特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下降,以前从未出现过。
五、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原因。
(1)战后经济遭受重创-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50年代和60年代
(2)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宏观调控;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国家福利制度。
六、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30天。
(2)经济发展政策:①根除法西斯势力的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③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④采取市场经济、国家监管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重科技教育的发展,提高工人素质,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7、从国家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等方面总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新变化?
(1)新变化:A.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B.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C.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D.“新经济”的新趋势出现在美国
(2)例如:美国的“新经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法国计划指导经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经济等都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3)认识:①这些新变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②一方面,这些新的变化给自己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了与自己相否定的因素,并没有解决其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③这些新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积极寻求自我调整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的积极变化不仅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包括一些良好的社会主义经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
(1)实施背景:10月革命胜利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俄罗斯进行了武装干预,并支持俄罗斯的反革命力量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形势。
(2)主要内容:
①实行剩余粮食收集制度:国家实行粮食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农民必须以固定价格向国家出售所有剩余粮食。
②全面实施工业国有化:逐步将大、中、小企业纳入国有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④实行一般劳动义务制:规定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3)评价
①积极: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施。当时,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国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定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所有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施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违反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在苏联和俄罗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的经济政策
⑴实施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导致了苏联和俄罗斯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实施标志:1921年3月,俄罗斯共产党(布)第十次国内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⑶主要内容
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剩余的粮食收集,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控制。
②工业:与国民经济命脉有关的企业仍属于国家,由国家经营;暂时无法经济的中小企业和国家企业,允许国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小型私营企业。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作用和意义: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新的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落后俄罗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它探索了适合俄罗斯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在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①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主张重工业优先发展。
②自1928年以来,苏联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建设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在30天内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面集体化”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是尽快将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场。
②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了集体化浪潮。
2、主要经济表现: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制度;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经济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3.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当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云中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系和新的工业化模式。这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早期和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农业长期停滞,失去了经济活力,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仅此模式,也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利于二战后苏联的发展。
三、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
1.赫鲁晓夫的变化
⑴背景
①二战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56年来,在苏联共产党“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严重错误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
⑵内容
①政治变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害者恢复名誉;打破对斯大林的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变
a.农业:以收购制度取代农产品的义务销售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撤销国内机械拖拉机站,将所有农业机械销售给集体农场;大规模开垦,提倡玉米种植。
b.工业:改变工业管理制度,下放中央部分权力,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⑶结局及成因①结局:变化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变化结束了。
②原因:旧的经济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改变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极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的个人作风很不耐烦,反复无常,也阻碍了变化的进行。
2.戈尔巴乔夫的变化
⑴内容
①经济体制变革:首先是经济体制变革。变革的是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原有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人经济存在。
②政治体制改变:经济改变陷入困境后,转向政治体制改变。
⑵后果:苏联全面危机,全社会失控,国家政局不稳定,经济逐年下滑,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与此同时,民族分离运动越来越激烈。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首要,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二战”大大削弱了西欧的实力,美国的实力大大扩大,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2、流程:1944年夏天,美国、英国和中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
①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
②各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作用:
①积极方面: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方面:它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确立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求。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英、美、法、中等23国于1947年10月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关贸总协定是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多边协定,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实际上一直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发挥作用;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3、它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
三、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条件:二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的经济实力一枝独秀。
2、内容:
①金融货币:以美元为中心的新世界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次性建立。
②国际贸易:一次性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③工业: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实力,在30天内成为世界工厂。
④科技: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前列,加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四、认识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在战后30天内成为支持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虽然美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系统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1.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从欧盟到欧盟)
1、欧洲一体化背景
(1)具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2)战争,尤其是二战,普遍削弱了欧洲,失去了传统的国际中心地位,大大降低了地位。
(3)二战后,欧洲国家觉得要在美苏两国之间确定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开展国际事务要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统一。
(4)法德宿敌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主要过程
(1)1951年,欧洲经济一体化迈出了首要一步。欧洲煤纲联营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
(2)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
(3)欧洲联盟于1993年正式成立,2004年从最初的12国发展到25国
(4)欧元诞生于1999年:
欧元问世的意义: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促进欧洲一体化发展。
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1)促进欧洲国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2)世界格局:欧洲地位提高,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4、欧盟的标志是什么?简要介绍欧盟的性质和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1)成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2年签署,即欧洲联盟条约
该条约于1993年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宣布成立。
(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国家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模式,大大提高了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美、加、墨三国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2)诞生: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该协议于1994年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首要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经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②经济合作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自由区。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①倡议者: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②成立:1989年11月,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③加入APEC的中国:1991年,中国与台湾、香港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⑤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⑥合作模式:是一种制度创新,称为APEC模式。这种方法满足了亚太地区的要求。
四、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种趋势
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国际经济竞争和客观分工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
(1)建立:①1994年在乌拉圭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
(2)、性质:在国际贸易领域,调解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纠纷。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定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世贸组织的成立,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相互监督、尽可能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它也将给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挑战,一些行业将受到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多哈会议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批准
2、为什么中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融合的机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中国的根本和长期利益。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变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世贸组织本身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利用外资,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三)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他人制定规则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条件,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变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1)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竞争。
(2)给中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
1、性能: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
2、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条件)
①市场经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商品流通渠道。
②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⑤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和平的环境。
3、认识:
①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全球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②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且使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差距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4、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1)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在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和技术水平落后的特殊压力和挑战。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类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泛滥、传染病猖獗、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对策:加强合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联系: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的影响。
②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③经济全球化是经济集团化的最终目的地。
区别:①各地区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前条件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对促进和阻碍经济全球化起着双重作用。
以上是对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总结,供参考。
学好网小编您继续浏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完全适用答题模板
历史:宗变运动的扩张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
如何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
解密:历史上真正的杨贵妃
中国历史上有奴隶社会吗?
元朝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如何?
揭秘:芈月传历史真相: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