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21:46:03 | 阅读:
经常总结高中历史是非常必要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要课 从内外服务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成立
2、古代中国的主要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公共权力出现在全社会之上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是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有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XX年成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务制度: (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特征(政权特征):
①以商业部落为中心的内外服务联盟
②神权的颜色(与文化上的甲骨文有关)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有限(具体内容:要求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了对商人承担应有的义务外,还有很大的自主权,一些附属国家经常与商人发生战争。
淘宝搜索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蝴蝶变》
三、西周
1、周武王成立于公元前1046年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度(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和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婚姻英雄、殷商降族和古代后代,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和义务(臣属关系比商代更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医生-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之间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
小宗: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征)
②双重关系(血缘和政治关系)
本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作用:①确定“世卿世禄”( 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纠纷,王权。(改变原笔记)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小编: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结构框架图
第二课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损,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下降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逐渐瓦解井田制)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了 ②诸侯不断擅自分封 ③强大的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
三、秦朝
(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未来中国封建社会将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把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②皇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功能: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国内政务;御史医生负责监督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事。
②相互关系: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官职
3、县制(地方)
特征:①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分封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对XX多年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编: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框架图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线索: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在实行县制的同时,还分封了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考试有个郡国并行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的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减少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砍伐诸侯国的封地,七位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被称为“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的变化
1、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一个决策机构,由皇帝亲信担任中朝的主要官员,如尚书令、侍中、常务等。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30天内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的“外朝”。)
【要点分析】
②设置刺史(刺史是监察官,负责监察的地方)
③推恩令(分析:诸侯王死后,除了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还可以获得王国部分土地,30天内成为王位,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县守管辖。一次性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政府
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和发展统一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外戚和宦官的专权。
(注重与经济文化的联系,董仲舒之所以在文化上接受“废百家,独尊儒术”,基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决定的;在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应。)
二、唐代
隋唐在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动荡后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将军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者。他们支持军队,重视自己,使得唐中叶后的藩镇分离。
三、五代十国
1、本质:唐末藩镇分离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变更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的变化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由枢密院负责
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门下 (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县直属中央,派文臣为州县长官,州县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督。
(3)制钱谷
规定各州县的财富,除自留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政府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分离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分裂的局面。
消极:造成“冗官”、国家财政危机“冗兵”和“冗费”。
(到北宋以来,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结束,以中央的胜利结束。)
第四课 不断加强专制皇权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
1、建立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既相互配合,又相互扩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治事务。此外,还设置了
①门下-负责行政管理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工作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务
3、废除三省六部制(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中书省。
二、加强明朝皇权
1、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朱元璋时期明太祖
①下令撤回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负责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无法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学位,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内阁正式成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讨论,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票拟”和“批红”
三、加强清朝专制皇权
1、清初:继承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2、设立军机处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以参与内政外交处理、制定军政计划、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事机关官员水平不高,只能跪下记录
(3)影响: ①简化了政务处理程序,提高了清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事机关完全服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决定。军事机关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熟读课本
历史,是比较"死"一门学科。历史非常重视对教科书现有知识的掌握。因此,教科书是针锋相对的法宝。我的方法是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我对阅读有一些建议:
1、掌握书籍框架,记住目录和标题。因为每本历史书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安排的。我们接受的不是分散的知识点,而是整个知识点。只有记住目录,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或使用奠定基础。在考场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实现大跨度和宏观总结,并尽量避免因错过观点而失分。
2、不要错过任何角落。一起看大字小字,还有批注、插图及其说明等。还应适度涉及未列入大纲的内容。因为香港和澳门的大学面试考试情况"与现在不同"这种现象经常发生,比如今年广西历史选择题让大多数考生措手不及。
3、注意整理笔记和复制书籍。我没有单独的历史笔记本,因为我认为把笔记记录在书中是超卓的,这很容易与教科书知识密切相关。我在书中复制了一些参考材料的扩展知识或深刻的见解,并在阅读教科书时一起复习。这样,在盛名大学的考试中,你的历史语言表达将更加和专业,涉及更广泛的细节和跨度,然后得分更高。
4、不同的主题总结。这也将在第二轮审查中总结,但如果你能总结出超卓的。例如,世界上最多的,中国共产党会议等等。这不仅可以使阅读更有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所以背书是前提。如果你没有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那么在历史上获努力学习就会有回报就特别困难。我们应该仔细记住高中历史复习活动的年表,记住时间和历史事件的顺序。超卓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快速记住它们。
高中三年的教材要反复阅读,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每一章的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得,不记得的部分要重新背诵。
2.超卓对学习历史感兴趣
如果你对任何一门学科感兴趣,这门学科的成绩自然不会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喜欢一门学科,你会不自觉地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如果你的成绩好,作者会非常关注你,你会变得越来越积极,你的分数也会越来越高。
相反,如果某个科目成绩差,即使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也是表面上的努力,根本没有掌握这个科目的精髓。做了很多题目,原来的题目不会出现。根本原因是书没看透,题目没做透。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