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4 01:01:54 | 阅读: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微课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本单元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
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3、明确目标:
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
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
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
2、介绍俞伯牙;
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一、教学背景
《园林设计》课程是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艺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即将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已具备绘制和识读园林设计方案图的能力和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专业课程学习渴求欲较强、学习态度认真、思维活跃充满热情。本次微课设计属于园林构图形式美法则中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园林节奏与韵律实例进行准确辨析,在园林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构图,为后续的园林设计方案构思表达及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节奏与韵律的知识点,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环节实施中采用音乐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引导,概括提升、即时试试和实践应用等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构建互动式学习文化体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节奏与韵律的定义;节奏与韵律的类型及特征。
(二)能力目标。能够对园林构图节奏与韵律实例进行准确辨析();在园林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构图(难点)。
(三)素质目标。提生园林方案设计构图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热爱及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 www.niubb.net 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本次微课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问题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合理运用音频、视频、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促进学生知识运用及专业能力提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导入
聆听《ship and the globe》音乐视频节选,节奏与韵律的概念来自于音乐,它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有节奏的变化才有韵律之美。自然界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也会呈现出这种规律的重复或有秩序的变化,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大海的波浪,一浪高于一浪;把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就会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春来,草长莺飞、夏至,繁花似锦、秋天,落叶缤纷、寒冬,大雪纷至,时光匆匆的脚步,更迭着四季的风景,呈现出明显的季相韵律之美。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节奏感与韵律感是自然植入人类心底的审美感受。园林中的节奏与韵律上是指某种景观要素有规律连续重复出现时所产生的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感。从音乐、自然中的节奏与韵律引入园林设计中,引申出园林节奏与韵律的概念及类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当的课程导入,犹如音乐的前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尽快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
(二)案例观察,概况提升
园林中常见的韵律有:简单韵律、交替韵律、交错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旋转韵律。
1、简单韵律。简单韵律是同种景观元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韵律。园林中常见的简单韵律有台阶、长廊的柱子、行列式栽植的树木,大小相同,等距离布置的种植池等。简单韵律表达了简洁纯粹之美,也验证了道家名言——大道至简,简单到超卓便是大美。
2、交替韵律。交替韵律是两种以上景观元素等距离交替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韵律。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便是采用垂柳与碧桃的交替种植,每当春风吹拂,杨柳吐翠,艳桃灼灼,呈现出桃红柳绿的交替景观,成为西湖上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3、交错韵律。交错韵律利用某种景观元素的按一定规律相互穿插交错变化而产生的韵律感。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冰裂纹就是以穿插交错的纹理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广泛应用于铺地和窗格中。在盛名景观设计师玛莎舒瓦茨的作品都柏林大广场景观设计方案中也是运用到了交错韵律构图,令人耳目一新。
4、渐变韵律。渐变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在体积大小、色彩浓淡、质地粗细等方面作有规律的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少所产生的韵律。凤鸣山公园中的雕塑,体量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色彩有淡到浓,表现出渐变韵律。如颐和园中盛名的十七孔桥的桥洞自中间向两侧由大变小,呈现出优雅的渐变景观。
5、起伏韵律。起伏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呈现出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而产生的韵律感。苏轼在《题西林壁》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动地描写了庐山起伏韵律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中华紫薇园的主体雕塑高低错落起伏变化,表现出起伏韵律感。园林中的起伏韵律源于对自然景观曲线的模拟,营造崇尚自然的写意气息。园林中常见的起伏韵律有:群植树木的林冠线、假山的轮廓线和水岸线等。
6、旋转韵律。旋转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线条,按照螺旋状方式反复向上下或向左右发展而得到的旋转韵律感。旋转韵律在雕塑设计,景观元素的花纹图案设计中比较常见,如哈格里夫斯设计的辛辛那提校园广场采用自然旋转韵律构图,产生了奇妙的韵律感,人行走其中,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张力将你吸入。
通过列举园林节奏与韵律构图典型实例,循序渐进对不同类型的节奏与韵律构图特征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提习兴趣。
(三)即时试试
教师提供节奏与韵律构图设计视频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准确辨析;然后教师公布答案,总结讲评。即时试试环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理想教学。
(四)设计实践(课后作业)
教师提供小尺度空间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园林节奏与韵律构图设计练习。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练习,举一反三,将所学园林节奏与韵律知识在方案设计中实践应用,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融会贯通。
六、结语
本节微课设计教师以独特的方法导入课程,优化教学过程,增大信息量,遵循人的学习规律,使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悟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好学、乐学,学有所获。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高效地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基于教学设计,录制了微课视频,达到理想的教学预期,获得黑龙省第四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一、教学任务与对象
1、教学任务:什么是文化强国
2、教学对象:20xx级人力资源管理、民政管理、园林艺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世界文化强国的主要特征,在情感上感觉我国目前离文化强国还有距离,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3、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
4、教学媒体: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首要张PPT:设问: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
讲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杀人的是一种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2、展示第二张PPT:
春运的图景。
讲授:人们春节回家,按照经济账来算是很划不来的,经常是出现一票难求的境况,车票涨价,气候寒冷,回家还得购买礼物年货,散发压岁钱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攒下的钱过一个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节还是不厌其烦的奔回自己的家乡,过团圆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春节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见文化
1 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经济要大。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非常重大
设问,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文化强国呢?
3、展示第三张PPT:什么叫文化强国
讲授: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
A、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4、展示第四张 PPT:,较高的国民素质
讲授:案例,比如日本国是一个较高国民素质的国家,很讲究公共秩序和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 ,垃圾分类盛放,公共场所不随地丢垃圾,待人彬彬有礼等等。
5、展示第五张PPT:发达的文化产业。 美国、英国、日本。
讲授: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0%左右。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 美国的图书市场为世界之最,每年出书4万种,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美国影视业是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空航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几乎是本土经济的两倍,即使是在好莱坞的阴影下,巩固的电影业依旧很发达。
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日本漫画销量不错到欧洲美国及亚洲国家,除了漫画,日本的动画片也风靡全球,如《铁臂阿童木》、《聪明一休》、《花仙子》、《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都是中国包括港澳新加坡地区许多儿童和成人熟知并喜爱的对象。 据日本政府统计,目前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左右,已成为国民经济中首要大支柱产业。
6、展示第六张PPT:世界文化市场各国所占份额。
讲授:从图中可看出,美国所占份额为43%,欧盟34%,日本10%,澳大利亚5%,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少,只有3%,我国文化产业与我国大国地位非常不适合。
2 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20 世纪90 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登陆中国大陆,一股强劲的“韩流” 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它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更让年轻人变得如痴如醉、疯狂前卫。年轻人纷纷把韩国影视剧明星当成偶像来崇拜。
7、展示第七张PPT:韩国原文化观光部长官南宫镇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
8、展示第八张PPT: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讲授:设问,我们现在有哪些理念和价值观受西方影响呢?
吃饭等集体开销采取AA制;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愚人节等 用玫瑰花来表达爱情也是源于西方文化。
9、展示第九张PPT:2016年5 月 9 日上午,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东区,一名男生送女友千朵玫瑰花,引来了众多学生的火热围观。 讲授:设问: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是什么花呢?
10、展示第十张PPT:并蒂莲。
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是并蒂莲,通常人们画或者绣的鸳鸯鸟是在荷塘里成双成对的游玩嬉戏的,表现一种幸福祥和轻松的画面意境,而荷花表达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是非常美好和强大的。但是这种表达爱情的理念和价值观并没有走出民族大门。
从前面讲的文化强国的特征来看,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讨论,当前中国在理念与价值观输出中存在哪些问题?
五、教学设计与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内容与图片展示相结合,设问与讲解相结合,案例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我评价: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逻辑严谨,观点明确,学生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可以达到深刻理解什么是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增强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一、 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本的第二单元以“观察”和“发现”为主题展开教学,在单元园地的习作中,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对某样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并学习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和学生以往熟悉的日记格式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对某样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并成功写出多则观察日记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语文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尝试以“观察绿豆发芽”为主题指导学生展开历时一周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借助表格和照片,收获了观察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但这不是我的最终教学目的,在观察周记结束后,我又收集了学生拍摄的有趣照片,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日记的写作。
观察日记的写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知识点,尤其是日记格式的掌握是个难点,因此,我录制了这次的微课《作文指导——学写观察日记》,力求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我的微课堂,了解观察日记,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并能用正确的格式写观察日记。这就是我教学此次微课的背景。
二、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观察日记的基本格式,并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作。
2、 了解观察事物的步骤与方法,并详细记录观察所得。
3、 了解描写事物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 能制作表格,并利用表格对观察的过程做详细记录。
2、 能拍摄观察照片,利用照片进行写作。
3、 初步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效开展实验。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观察,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
2、 通过学写观察日记,逐步培养写作的兴趣。
三、 教学方法
1、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泡绿豆的实验,并进行为期一周的连续观察,实验过程中能利用表格、照片进行有效记录。
2、 电教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视频、音频以及PPT的文字与图片展示,再结合WORD文档的佳作展示,为学生详解如何写观察日记。
3、 讲授法: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生动的讲授,为学生讲解写作的基本要点,并通过范文的讲评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4、 阅读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通过朗读学生佳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四、教学总结与微课反思
总的来说,这次录制微课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最终呈现的教学也基本符合我设定的三维度教学目标。我认为我的微课《作文指导——学写观察日记》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观察日记,我设计了“讲解日记基本格式——回顾观察过程——学做观察表格——学写观察心得——佳作展示——写作锦囊提醒”这样几个环节,环节设计合理,衔接无缝,能够较完整展现写作的基本思路。
(二) 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我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智年龄还比较小,因此我在录制微课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用语呈现活泼生动的风格,能较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 教学形式多样新颖。四年级的学生脑部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呈现出实验过程中的所拍摄的各种有趣图片,力求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写作的教学又离不开文字的表达,因此我还设计了“佳作展示”这样一种教学环节,通过文字、修改符合以及教师的语言讲解,为学生详细介绍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
(四) 教学方法合理。我在讲授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最显著的就是设计一个与学生年龄相符的卡通人物“小兰”,由“小兰”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能够较大程度拉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为了方便学生做观察记录,我还设计了“观察表格”以及“拍摄照片”这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记录中有效回顾实验过程。
当然,由于这是我首要次录制微课,我的微课还存在着较多的缺点与不足,我认为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微课时间把握不合理。一般而言,微课的录制时间应该控制在十分钟内,但我这次的微课录制却超出了几十秒,因此我对授课时间的把握还不够精准。
(二) 个别教学用语出现语病。由于录制的过程稍显紧张,因此有个别词语的发音还不够准确,另外,还出现个别用词不当的现象,这是我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
(三) PPT中展示的照片还不够美观。这次的课件,我选用的是现实教学中我的学生所拍摄的真实图片,由于学生年龄小,拍摄水平还不够高,所以最终呈现的照片还比较粗糙。
以上就是我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不足,当然,我的缺点还有很多,这就有待各位老师为我一一指正,谢谢!
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微课堂比赛,通过制作课件,录制课程,后期制作,文字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的技能,包括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处理技能,这对我个人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俗话说“学无止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微课探索的这条道路上,我还要锲而不舍地学习,期待自己的进步!
设计思想:
初步掌握拟人的知识,能判断拟人句,尝试写拟人句。
教学分析:
拟人句手法在作文中经常需要运用,它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于富有人格特征的事物以及动植物都十分喜爱,易于接受。二年级下册首要单元有关春天的文章,就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特点,学生特别喜爱。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拟人句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拟人修辞手法。
2、知道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3、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学习法。
难点:
1、教学: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2、教学难点: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微视频教学
1、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概念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我们学会了它,就可以使我们的文章写得生动有趣了。那什么是拟人手法呢?让我们来读下面的句子: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桃花笑红了脸。
笋芽儿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对了,句子中把春雨、桃花、笋芽儿当作我们人来写了,给它们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感情。春雨成了美丽的姑娘,还会弹乐曲;桃花拥有了人一样红润的脸庞;笋芽儿也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地开口说话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是不是觉得很生动,很有趣呢?这样的句子就是拟人句了。
定义: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2、拟人手法的三种运用形式
师:那什么事物都可以进行拟人化呢?拟人手法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把植物拟人化
2)把动物拟人化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1)把植物拟人化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师:从这句,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笋芽儿渴望快快长大的迫切心情。
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
师:柳树怎么会有辫子呢?哦,原来是嫩绿的柳枝呀,多像小姑娘的长辫子呀。这里就把柳树拟人化了。
2)把动物拟人化
百灵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蝴蝶在花丛中跳起舞来。
师:这里把百灵鸟的叫声形容为在歌唱,顿时让我们觉得百灵鸟不仅仅是小鸟,更是位歌唱家了。而蝴蝶也成了优秀的舞者,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将蝴蝶的欢乐、美丽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
师: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到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温柔的春雨姑娘呢?这比“打雷了,天上下起了小雨。”生动多了吧?
师:所以,假如我们给了这些动、植物以鲜活的生命,我们的语句就不会单调乏味,我们的文章将更加清新,鲜活。这就是拟人句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光要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现在,老师就教大家怎样将一个简单的句子变成形象生动的拟人句。
例:天空中有许多星星。
师:首先,我们要将“星星”人格化,可以叫它“星宝宝”,因为星星给我们的印象是可爱的。然后,我们还要给星星赋予人的动作、神态或感情。我们先想一想,星星的特点是什么?嗯,很亮,还一闪一闪的,就像我们亮晶晶的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是吗?那我们可以这样写:
星宝宝们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向我问好。
这样一改,是不是可爱的小星星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拟人句是不是很棒呢?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那请你也来改一个句子吧!
练:牵牛花开了。
提示:首先将牵牛花人格化。然后,想想牵牛花有什么特点?,它的花朵像。
改:牵牛花(弟弟)吹起了(小喇叭)。
牵牛花(小姐)穿上了(喇叭裙)。
3、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师:相信聪明的你们已经学会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判断一下这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师:可能有些同学犯糊涂了,觉得这句是把春天当人来写,你看春天都是小姑娘了,应该是拟人句吧?那可就错了,因为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词——“像”。“什么像什么一样。”这是什么句子?经过老师的提示,你就知道了,对,这是一个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比喻句改成拟人句,怎么改呢?我们不能用“像”这个比喻词,所以我们直接叫她“春姑娘”,她的拟人化的动作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不变。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改成:害羞的春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4、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好,让我们再回顾一遍: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拟人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和把一般事物拟人化。最后,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中我们要注意:
1、要有真情实感,做到自然逼真,不要生拉硬扯;
2、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其要表达的心情;
3、要符合其身份和表达的环境;
4、要与比喻句区分开来。在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中,我们主要看是否有“像、好像……”这些比喻词。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微习题
首要关
下列句子,哪些是拟人句?请在后面打“√”。
小树向我招手,小花向我点头。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泉水唱着歌跑下山去。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抬起它们的头。
大雨打落了娇嫩的蔷薇花。
第二关
请写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形式的拟人化。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洪水咆哮着向村庄袭来。
萤火虫点着灯笼在夜间散步。
春风给柳树梳头。
太阳花向着太阳微笑。
第三关
用拟人的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泉水流下山去。
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微反思
本次设计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以递进形式让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的运用形式。以边讲解边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拟人句。最后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加深印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54页。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也喜欢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首要次碰到这样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特点,我制作了微课件,帮助学生有序地思维,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
教学目标:
1、微课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寻找题目中隐含的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
3、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难点:
教学:
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难点: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
例:
1、学生讨论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联系?(2)找到所给信息中所隐含的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隐含的信息有什么联系?(3)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说一说每步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自学,把讨论的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对个别情况进行指导。
2、小组汇报,点拨思考方法。
师:你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面包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好了36个,每次能烤9个,问题是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师:你能从中间找到隐含的信息吗?也就是解决问题必须先求什么?生:隐含的信息是还剩下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师:通过已知信息,我们知道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知道这个有什么作用呢?
生:要求剩下的面包烤几次,就要先求出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把它们的关系都表示出来。(课件)
一共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师:谁能帮面包师傅解决这个问题?
生1:90-36=54(个)表示:还剩下54个面包
生2:54÷9=6(次)表示:54个面包每次烤9个,需要6次烤完。
3、学习列综合算式
同学们做的很好,为了书写方便,把这两道算式综合成一道算式吗?找三位同学来黑板书写。
引导学生明白:在写综合算式时,为了先计算90-36,要把它加上括号,再除以9。正确的算式是:(90-36)÷9板书:(90-36)÷9 =54 ÷9 =6(次)
学生把正确的算式重新整理到练习本上,并口答。
二、总结
1、收获:学生掌握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一共有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90-36=54(个)
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54÷9=6(次)
综合:(90-36)÷9=6(次)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设计思路与意图: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习方法上采用了:(1)运用迁移的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学生能积极活跃地投入到问题中,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自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微课使用建议:本节微课所讲的知识点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微课件中我把重要的信息以及所隐含的信息做了一些提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些提示,根据学生汇总的信息利用图示把题目中的所有的数量关系列出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能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