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9 01:01:20 | 阅读: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精选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案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预设:
一、自由探索。
1、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2、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自由排列。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首要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排列。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课后反思:
我对幼儿园上了公开课《找规律》,这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学习内容,活动的设计我以游戏、操作贯穿于整一节课,这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首要个环节我以“听词做动作”的游戏导入,让幼儿听我说两组词(①小鸟啄虫、小鸟啄虫、拍手、拍手。②小鸟飞、跺脚、跺脚)做动作,然后让他们思考每一组动作继续做下去该怎样做,许多小朋友都做对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莫爵彪小朋友说:“我照着前面做的就往后做了。”
周雅菲小朋友说:“小鸟啄两次,拍两次手是按顺序做的。”
王金威小朋友用响亮的声音说:“这些动作是固定重复的,所以后面的动作也是这样做。”多么好的回答!我请全体小朋友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我让小朋友听音乐来做上面的动作,小朋友们把自己当成了小鸟,开心极了。最后我引导小朋友用图把上面的动作表示出来,让他们知道这样有顺序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个环节我分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让幼儿观察物体的排列找出排列的规律,然后继续排下去。接着让幼儿来玩“有规律排队”的游戏。最后让幼儿在教室里找一找有规律的东西,这个环节小朋友们非常的活跃,都要抢着回答。
陈华周小朋友说:“墙上的米老鼠排列是有规律的。”
陈龙小朋友说:“钢琴的琴键排列是有规律的。”
蔡明真小朋友说:“墙上的KT板排列是有规律的。”
莫湛威小朋友说:“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丁启洋小朋友说:“头顶上的脸谱和链子排列有规律。”
第三个环节我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幼儿进行创造规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小朋友们都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律,他们学得积极、投入,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比较认真、积极参与和守纪律,但是还有四个孩子不够理想,按要求进行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强,不过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已进步了许多,要他们达到我的要求,这是我以后要面对的一个工作,因为我的目标是要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表现得令我满意!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首要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首要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首要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首要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首要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首要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首要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首要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努力学习就会有回报的人,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物品、图形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物品是什么。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幼儿的创编以及创新能力。
3、引导幼儿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让幼儿体验与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难点
活动:幼儿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排列规律。
活动难点:在掌握其排列规律后继续创编其规律
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创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
1、小兔子过生日情景图。
2、一串两色的`项链;一串两黄,一红糖葫芦。
3、打击乐器若干;彩色图片若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律动(智慧宝宝)
2、小朋友们可真棒个个都是聪明可爱的智慧宝宝,那智慧宝宝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吗?谁能说说你过生日时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来小朋友们过生日那天过的都很快乐,还有那么多的生日礼物。
3、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它想邀请小朋友们参加它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去吗?老师还为它准备了一件生日礼物,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出示项链)可是老师还没完成智慧宝宝们能帮帮我吗?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条项链珠子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幼儿先观察再发言最后动手)
二、引导幼儿感知、探索AB、ABB、ABC等排列规律,并创编新的排列规律。(基本过程)
1、小朋友们不愧为智慧宝宝这么快就帮老师完成了礼物那就让我们带上礼物坐上公共汽车快快出发吧!音乐《公共汽车》。
2、小朋友们快看我们来到了小兔子的家,看小兔子家漂亮吗?知道小兔子家为什么这么漂亮吗?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在小兔子家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摆设?(观察后说一说)原来小兔子家之所以这么漂亮是因为家里的摆放很有规律。
3、看,小兔子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小朋友们都爱吃的这是什么?(出示糖葫芦)你们想吃吗?小兔子说了要想吃得有一个条件,谁发现糖葫芦的排列规律就把它送给谁吃(自由发言)
4、为了给小兔子助兴老师想用这串糖葫芦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师表演)出示糖葫芦你发现它有什么变化?怎么了少了一个,少了一个什么颜色的?你怎么知道的?(幼儿根据糖葫芦的排列规律一红二黄总结)
5、现在老师就代替小兔子把糖葫芦送给表现的几个小朋友。
6、小兔子的宴会开始了,老师想用掌声祝贺它(师拍手)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老师的掌声有何规律?谁能接着做下去,你能不能也创编一个有规律的掌声来祝贺小兔子。小兔子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打击乐器你能创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吗?
7、小朋友们可真棒小兔子十分高兴准备切蛋糕了让我们一起为它唱生日歌好吗?和老师一起边唱边跳舞一起祝它生日快乐。
8、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我们的动作有什么规律吗?
三、活动总结
1、小朋友们今天高兴吗?看看今天在小兔子家我们有怎样收获?(老师引导和孩子们共同总结)
四、活动
1、原来规律就在我们身边,小朋友们想不想送给小兔子一件生日礼物,让我们一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给小兔子设计一件生日礼物。(师幼共同设计)
2、小朋友们小兔子看见礼物高兴极了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外面做游戏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和小兔子一起蹦蹦跳跳走出教室好吗?(音乐《小兔子乖乖》)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2页活动3:数数看,找规律。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中起桥梁作用。教材在前面介绍了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后,安排了这节数学活动课。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图形世界的认识,二是从直观上感知几何体是由面围成的,三是初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的思维方式。所以这节活动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由平面图形向几何空间转化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正多面体的展开与折叠以及模型制作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数一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正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的规律,进而会利用经验自制模型,检验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折叠,经历“做数学”和“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动脑能力,在活动中获得空间想象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3、情感目标
活动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展示学生成功折叠的正多面体模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审美情趣。
另外,引用数学史料,使学生更好地了《白话文·www.baihuawen.cn》解问题的背景,学习科学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治学精神,树立勇于攀登科学极峰的远大理想。
4、教学难点
(1)教学
利用折叠出的五个正多面体,数出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找出规律。
(2)教学难点
如何折叠出正八面体和正十二面体;如何正确地数出正十二面体的顶点数和棱数。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操作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具体程序是:
情境导人一观察与思考一动手折叠一探究规律一知识引伸与拓展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备剪刀、胶条及画有下列五种图形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面对一座座宏伟壮丽的建筑,一尊尊形神兼备的雕塑,一件件精巧典雅的物品,我们常常惊叹于它的美妙。我们深人观察就会发现,千姿百态的图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态各异的立体图形几乎无处不在,而许多立体图形就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让我们一起进人立体图形的世界,共同探究它的奥妙与规律吧!这节课通过动手,对几种正多面体进行展开和折叠,寻找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三者之间的规律。
(二)观察思考
请看这五个正多面体,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识他们吗?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知正多面体、顶点以及面和棱。
(三)折叠
演示正六面体的展开与还原(即折叠还原),由学生分组完成折叠出正四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难点
在折叠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时容易出错。
2、解决方法
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型,看老师演示,充分利用对称性折叠,还要同组人大胆试探,相互合作;老师巡视指导,发现成功组及时鼓励,并由一人介绍(讲解)成功的方法,同时利用CAI辅助。
(四)数一数,填表找规律
1、难点
面数可由名称得到,也可由展开图上数出,但顶点数和棱数不容易数准确。
2、解决方法
(1)放在桌面上不转动;
(2)对称地找;
(3)在起始地方作标记。
(五)背景引入
历史上曾有一些盛名的科学家研究过正多面体,盛名数学家欧拉惊奇地发现了V,F、E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奇妙的相等关系。图形世界尽管形态各异,只要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多动手,多动脑,一定能找出其中的奥妙。
(六)做一做想一想
1、把正四面体截去一个角,看看所得的立体还是正多面体吗?再数一数它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看看V+F-E=2成立吗?
2、试试看,你能做一个任意六面体吗?七面体呢?公式V+F-E=2成立吗?由此,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五、教学评价
(一)通过折叠正多面体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二)从填表找规律上,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与动脑能力;
(三)从知识的引伸与拓展的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与合作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个游戏。(学生游戏:请小朋友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
2、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3、像这样,类似一只手的5个手指可以夹4根小棒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现在,我请首要小组的男生排成一队。如果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可预先设计一个小组的人全部为男生。)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可以站几个女生?20个、50个、100个男生呢?
4、同学们答得可真快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发现规律:
(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图)
1、师: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这幅画,然后小组讨论:
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讨论)
2、交流:
a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事物?
b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就像刚才游戏中手指和小棒一样。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相机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
(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看一看,图上一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两块手帕呢?(多媒体逐步演示证实)
猜一猜,照这样推算,3块手帕用多少个夹子呢?4块、5块……9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讨论一下。
3、观察“蘑菇和兔子”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
(每两只小兔子中间有一个小蘑菇)
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试着说一说。
想象一下(填空出示):9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10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4、观察“篱笆和木桩”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5、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事物(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事物(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事物与中间的事物间存在什么规律?
[处于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同学们找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把眼光放得再广一些,到教室外找一找。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具有这种规律的事物呢?
(生举例说明)
如:我家门口有好几棵树,树和树之间的空格比树少1。
(师:你的世界很大!不但能走出教室,而且能用空格代替物体,真了不起。)
又如:街上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超卓现场有人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便于举例教学。)
再如:放学的队伍、广场的栅栏、学校里栽的树……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c、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师:你们回答得这么快,用的是什么规律啊?
(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四、拓展规律:
1、游戏: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来完一下夹小棒的游戏。
用2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我们刚才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4根)
照这样,用2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8根)
只能8根吗?请你动手试一试、想一想。
(9根,把大拇指并在一起或把小拇指并在一起。)
那是不是只能夹住9根小棒了呢?
(10根,可以把两只手围起来。)
师小结:当我们把手指和小棒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小棒和手指的数目相等了。这种想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2、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先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但是,如果要种75棵桃树,行吗?
在怎样的堤岸上才可以种75棵桃树呢?(池塘)
3、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下一题。(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可以种75棵呢?
4、看书上第48页到第49页的内容。
五、练习:
1、一条公路的一旁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隔40米,问:公路总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总长960米,如果在一旁每隔40米有一根电线杆,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3、一条环形公路,总长68千米,每隔4千米有一块路标,这条公路上一共有多少块路标?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
课后你可以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板书:
找规律
夹子和手帕
白兔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两端)(中间)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