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21:37:46 | 阅读:
在文科中,地理也很重要,我们应该学习,但地理对许多学生来说也很困难,小边整理了相关的知识点,看看!
首要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和自然灾害也会影响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型:高低(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类型:高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头等,欧洲人口较低;亚洲人口净增长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计划生育在中国实施)。②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依靠生产力的发展)。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政治(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等因素(家庭与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②增加了搬迁环境的压力,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三、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可以维持最大的人口。
合理的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可以持续支持的最合适的人口数量。合理的人口容量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②生产力水平。③开放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一、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同一类型的城市用地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租金支付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部分通过河流、铁路和公路。
(3)住宅区:是城市土地利用最广泛的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文物古迹的保护。
2、形成城市区域功能分区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区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区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区域结构分化不明显,服务类型少,等级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区域结构分化明显,服务类型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高(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温暖潮湿地区城市密度高(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大部分城市都在大道交汇处。
★交通线路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堵塞后-衰落)。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的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上升。③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城市化特征: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③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化趋势
3、城市化发达国家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提高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逐步完善农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城市化发展中国家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扩张迅速,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在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郊区热环流、严重空气污染。
(2)对水文的影响:减少地下水渗透,增加地下水漏斗区的范围和深度。
加快河流-坡流流速,缩短河流汇水时间,更容易形成洪峰。
城市水源污染是由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造成的。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降低生物多样性。
2、城市化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保障混乱。
3、解决方案: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生活环境。拓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建高架公路、地铁和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控制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和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土地租赁)
★市场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发展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冷藏技术),扩大了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区域类型
★农业分类:①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对饮食习惯也有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一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是农村人多,自给自足。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东北和西北有国有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机械化生产方便)。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人口(大规模经营的可能性)。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牧场放牧: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温和的气候,茂盛的草。②人口,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5)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专业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和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温暖潮湿的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有利于牧草的生长。②平坦的地形有利于饲料和饲料的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喝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高度集约化。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林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一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以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优秀合理的农业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获11-12月)是放牧的闲暇时间。
③对市场适应性强:根据市场确定,灵活的生产选择是多种小麦还是多种牧羊。
6、其它农业区域类型
(1)农业迁移: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一些原始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对环境的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和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咖啡、橡胶等单一热带经济作物。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耕地开垦、森林砍伐等;②良种人工培育;③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破坏和荒漠化;④使用农药会污染农产品,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变硬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和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都改变了垫层的性质,改变了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水库建设及引水灌溉:河流径流流量流程改变;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不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工具,也是培养优秀自学能力的基础。目录提示了整本书的要点和前后的联系,应该经常阅读,以便了解整本书的内容。仔细阅读文本,经常阅读和思考,掌握要点,写下问题,特别注意插图和表格,理解图表所解释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一眼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大多数地理环境。地图也是一种额外的地理工具。通过对地图的一次性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地理特征、原则和原因,并找到使用转换的方法。我们应该学会阅读和使用各种地图。首先,我们应该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注意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仔细观察。看看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在当地是如何活动的。通过报纸、电视节目和图片获取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能。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