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网
搜索

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

学大教育
来源:学大教育

2023-10-09 13:35:49 | 阅读:

进入 >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第五首诗《饮酒20首》。这首诗主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兴趣。它写道,诗人下班后,喝醉后,在夕阳的映衬下,在山岚的笼罩下,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及赏析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中,没有车马喧嚣。

问君怎么能尔?心远自偏。

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鸟儿相伴而归。

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最后六句是一层,写南山美丽的夜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它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高尚的人格。

诗的首要作者说,虽然他住在世界上,但没有世俗的交流来打扰他。为什么在人境中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因为“心远地偏离”,只要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就像生活在一个僻静的地方。陶渊明早年充满了建功立业的理想选择,几次出仕都是为了实现匡时济世的野心。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暴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时,他选择了干净、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自力更生。“结庐在人境中”四句话,就是写下他在精神上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就是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是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因为这四句话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前人欣赏它的“词彩精拔”。

“问君怎么能尔?心远自偏” “心远”远离官场,进一步说,远离尘俗,超凡脱俗。陶渊明的哲学思想涉及到拒绝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索作者在哪里建立人生基点。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不仅包括自耕自食、节俭寡欲的生活方式,还深化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陶渊明认为,人不仅存在于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每个人的生活都直接存在于整个自然和宇宙中。

如果直接写出这些道理,诗歌就会变成论文。所以作者只是把哲学寄托在形象中。诗人在自己的花园里随意采摘菊花,不小心抬起头来,看着南山。按照古汉语法则,“悠然见南山”既可以解释为“悠然见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见南山”。因此,这种“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悠闲自在,山静而高远。那一刻,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一起演奏,融入了一首轻盈的音乐。

“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这四句话描述了诗人归隐后精神世界与自然景物完全契合的悠闲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抬头看见南山。晚上,南山风景秀丽,雾峰间弥漫,鸟儿一起返回。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体会到返朴归真的哲理。鸟儿朝往夕回,山林及其归宿;自己多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到田园,田园也是自己的归宿。诗人曾在《归来西辞》中写道:“云无意出秀,鸟倦飞而知还。“他用云和鸟来形容自己,云之无意出秀,就像他无意在仕而仕一样;鸟之倦飞知还,就像我讨厌官场而隐。这首诗中的“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来西辞》中的“鸟倦飞而知还”两句相同。

古人对“采菊东篱下”四句评价很高。张戒说:“‘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这一幕目前是无法到达的,而不是闲到静。这种味道是无法到达的。那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这味不可及”?众所周知,陶诗不是藻饰,不是雕琢,懂得如话,朴素自然,所以前人常用“平淡”二字来概括其诗风。但陶诗的平淡是从“组丽”中来的,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看似平淡实则醇厚的特点,其实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也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香的韵味。这种魅力之所以“遥不可及”,是因为很多原因。除了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外,可以说,这种魅力只能由陶渊明那样不愿意随风起伏、不愿意冒泥扬波的诗人来写,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把心放在远处、心情“闲到静”的人才能写。

“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体会到了人生的趣味,表现出纯净自然的宁静心情。诗中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笆),也可以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其实是说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的真实生活,而这种生活的乐趣只能意识到,不能言说,也不需要叙述。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廉、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话是关于生命的真谛,想要区分,却忘记了如何用语言表达。一般来说,“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能意识到,不能言说。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是人生的真谛。

《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的语言写秋晚的风景,叙述归隐之乐,讲述人生哲学,既有趣又有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你为什么能?”“有真意,想区分就忘了”几句话,“悠闲而永恒,有自然的味道”,更具艺术魅力。

编辑:乐乐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0元试听课!满意在报名!
中小学辅导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