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网
搜索

卖炭翁的经历,恨统治者的罪恶,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

学大教育
来源:学大教育

2023-10-09 13:36:15 | 阅读:

进入 >

《卖炭翁》描述了烧炭老人谋生的艰辛。通过卖炭翁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宫市”腐败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强烈的鞭挞和攻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工人的深切同情,具有很强的典型社会意义。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炭南山。

满脸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怎么办?衣服口中食物。

可怜的上衣单身,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晚来到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谁骑来了?黄衣使者白衬衫。

手里拿着文件口称智,回车就把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斤以上,宫使驱将不可惜。

半条红纱一丈绸,系在牛头上充炭直。

译文

一位卖炭的老人,整年在南山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露出烟熏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换上衣服和填饱肚子的食物。

可怜他只穿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气更冷。

晚上,城外下了一英尺厚的大雪。黎明时分,他赶紧开着炭车滚冰路去市场。

牛累了,人饿了,但是太阳升得很高,他就在市场南门外的泥地里休息。

谁是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人?是皇宫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件,嘴里叫皇帝的命令,喊着把牛朝的宫殿拉走。

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硬要赶走,老人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丝绸挂在牛头上,作为买炭的钱。

整体赏析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的427卷。以下是中国古典文学、文学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这首诗的欣赏。

前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总结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脸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指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写的“想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下,披星戴月,霜雪,一斧一斧的“砍薪”,一窑一窑的“烧炭”,终于烧出了“千斤以上”,每斤都渗透着心血,凝聚着希望。写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辛苦工作的结果,这就把他和卖木炭的商人区别开来了。但是,如果卖炭翁还有田地,自己收就不会挨饿冷冻,只利用业余时间烧炭卖炭补贴家用,那么他的一车炭就会被掠夺,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但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置了一个问答:“卖炭得钱怎么办?衣服口中食物。“这个问答不仅把板子变成了生活,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摆不定,而且扩大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工人已经被剥削成贫穷的圆锥体,没有衣食来源;“衣服和嘴里的食物”都希望他辛辛苦苦烧成的1000多公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为以后写宫掠夺木炭的罪行铺平了道路。

“可怜的上衣单身,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一句名句。“单身上衣”,自然希望天暖。然而,卖炭翁把所有解决衣食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卖炭赚钱”上,所以他“担心炭便宜,愿天冷”。当他冷得发抖时,他期待着天气更冷。诗人对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只用了十几个字就如此真实地表达出来,用“可怜”这个词倾注着无限的同情,催人泪下。

从章法的角度来看,这两首诗是从前半部到后半部的过渡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其实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终于盼到了!也不再“心忧炭贱”!为了取暖,“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和富商巨人不会斤斤计较微不足道的炭价。当卖炭翁“小开炭车翻冰辙”的时候,占据他所有灵魂的不是抱怨冰雪之路有多难走,而是计算“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多少衣服和食物。如果在小说家的作品中,你可以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的心理活动,但诗人一句话也没写,因为他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世界,驰骋在他面前。

卖炭翁终于烧出一车炭,盼着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的钱换衣食,结果却遇到了“手把文件口称智”的“宫使”。在皇宫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件和法令面前,卖炭翁在“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漫长过程中计算出来的一切,想要的一切,都变成了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远,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时,已经是“牛困人饥”了;现在又“回车称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饿。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他会怎么想,他将来会怎么生活呢?诗人没有写这一切,但读者忍不住想。想到这一切,就不能同情卖炭翁的经历,恨统治者的罪恶,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得到了预期的。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诗人用“卖炭得钱,身上衣服口中食”这句话,展现了几乎濒临生活绝境的老人所能有的仅此希望。那是整首诗的诗眼。所有其他描述都集中在这首诗的眼睛上。在表现手法上,陪衬和反衬被灵活运用。以“太阳穴苍苍”突出年龄,以“尘烟火色”突出“砍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为陪衬,老人的命运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映出老人希望之火的激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人“衣正单”,然后用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为陪衬,让人更加感受到老人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映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热:天寒炭贵,可以多换衣服和食物。接下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映了工人和统治者之间的巨大差距;“一车炭,千斤以上”和“半条红纱一丈绸”反映了“宫市”掠夺的残酷。就整首诗而言,希望之火在前面的表现,正是为了反映希望在后面变成泡沫的悲哀和痛苦。

这首诗并没有像《新乐府》中的一些文章那样“展现了它的野心”,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更加含蓄、有力、发人深省、激动人心。这首诗几千年来一直被背诵,这并不是偶然的。

编辑:小梦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0元试听课!满意在报名!
中小学辅导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